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分享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备受关注。在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意见》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如何整治有害APP进入校园乱象?怎样推动学生减负问题?将采取哪些举措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做了一一回应。

中央发文!严治“家长作业”、校园有害APP等乱象

(图片来源于国新网)

焦点一:涉黄涉暴APP进校园受关注

该《意见》提出,要建立数字化资源进校园的审核监管机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随着“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适应了学校教与学的需要,出现了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进入学校;同时,由于监管缺失,一些不良的、有害的APP也进入校园,包括色情、暴力、商业活动的APP。

为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吕玉刚介绍,去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建立双审查制度,谁使用谁审查、谁主管谁负责,首先学校要把好关审查,然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进入校园使用。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正在制定《关于引导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长效管理机制,对各学段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规范管理。”吕玉刚说。

焦点二:提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占比

针对当前个别地方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过低情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意见》发布后,将有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强化规划引领,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做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公办义务教育主体地位不动摇。

“强化考评督导。”对此,刘昌亚说,国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纳入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并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刘昌亚还提到,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办学方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没有承担起主体责任的地方,依法依规追究当地政府和主要领导责任。

焦点三:加强乡村教师资源配置

记者了解到,《意见》的多处内容表述都与乡村教师密切相关,比如,培训机会、宿舍建设、交通补助等。吕玉刚表示,要通过改革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调以新时代教师素养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源头提高教师质量。

吕玉刚还提到,要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使配置更加科学和均衡。比如,加大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交流过程中更加重视向农村流动,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等。

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吕玉刚建议,要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绩效工资新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发挥绩效工资的奖励功能、绩效功能,向教学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老师倾斜;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上,要向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倾斜。

中央发文!严治“家长作业”、校园有害APP等乱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焦点四:如何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减负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家长普遍反映,负担“越减越多”,课外培训班越来越多。本次《意见》再次提到,“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郑富芝坦言,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过重负担一定要减下来,去年出台“减负30条”,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提出减负要求。

“要明确减负思路。两句话:第一,综合施策;第二,系统减负。”郑富芝表示,通过提高质量来减负,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治本之策是提高课堂效率。

郑富芝还提到,通过优化课程减负,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不能增加教学难度,也不能赶超进度;通过规范校外培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进入第二阶段,下一步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违规行为和做法加大处罚;通过科学评价来减负,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纠正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片面做法,解决好“指挥棒”问题。

“要通过社会协同来减负。减负不光是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事,家庭作用也是非常大。通过家校共育使学校和家庭在减负问题上同向同行、形成合力。”郑富芝说。

焦点五:“家长作业”现象如何治

针对“家长作业”现象,郑富芝认为,这种给家长布置作业情况,一定要坚决治理。首先,要回归到给学生留家庭作业的目的和功能上来,家庭作业要由学生去完成,不能布置给家长;要解决导向问题,不能发出错误信号,留给学生的作业家长替做了,这不是教育的初衷。

针对下一步举措,郑富芝说,中央有了规定,一定要严格执行,这不是一般的号召和要求,是“坚决不能留”。“如果哪个学校、哪位老师违反规定要严格查处。另外,家庭作业不是简简单单做几道题,要回归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对孩子不能发出错误的、有害的信息。”

责任编辑:唐秀敏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敢闯敢试 挺进深蓝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