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台湾《中国时报》22日社论说,一段时间以来,台股成交量能持续萎缩,百档以上股票每日成交量不到10张,将近千档上下波幅在1%以内。对照手机游戏宝可梦抓宝热潮的“丧尸”人群,台股可用僵尸横行形容惨状。水清无鱼,股民及证券从业相关人员哀号遍野,证券市场提供上市柜企业筹融资功能也大幅缩减。

根据证交所统计,上半年台股日均量仅剩712亿元(新台币,下同),不仅较2015年922亿元大幅缩水210亿元,甚至比证所税引发台股风暴的2013年日均量769亿元还低。券商莫不忧心忡忡,800亿是业者的损益平衡点,712亿意味券商基本上是亏本经营。显然台股市场正面临极大危机,根本问题在成交量能萎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萎缩并非最近才出现。近5年来台股除了2012年2月及2014年7月曾出现日均量大于千亿的成交量外,剩下的月份日均成交量全部低于千亿。成就两的萎缩除让企业不易筹资外,因此形成的低收益环境,也让台股优质企业暴露在外资并购的高度风险下。6月份外资艾司摩尔(ASML)就以新台币1000亿元全额收购股后汉微科,在台股下市。不是说被外资并购不好,但优质企业全部被买走成为外资企业后,台股最后还剩下什么?劣币驱逐良币、缺乏优质企业的股票市场是台湾想要的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必须认真看待的问题。

台股量能急冻,除了本身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外,短期的税制因素,如早先的证所税等,都是朝向不利证券市场发展的方向实施,逼使岛内大户及中实户纷纷出走,形成资金严重外流现象。史上最长的连续24季金融帐净流出,刚好验证近5年来台股量能持续萎缩的事实。岛内复委托金额频创新高,也坐实这个推论。

根据券商公会统计,2015年岛内证券商复委托买卖海外有价证券总成交金额达新台币1.7兆元,较2014年成长16%,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香港及中国大陆复委托金额加总高达4065亿元,仅次于美国及卢森堡,比重接近1/4。值得留意的是,受到沪港通带动,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复委托成交金额增幅分别为871.5亿元及515.36亿元,高居第1及第3。这似乎意味着这些把钱从岛内搬到岛外的大户,投资重心不再局限于欧美市场,而是开始转向中国及与中国高度连动的香港市场。

钱四脚,人两脚,市场趋势往往走在政策前端。看着这样的趋势,去年曾铭宗还在台湾“金管会主委”位置时,一度松口启动台港通的前期准备工作,目的是借由台港股市更紧密的结合,提振台股成交量能及国际能见度,长期则是朝向台沪通方向发展。只是,随着政党轮替,台港通就如同服贸及货贸一样,一旦牵涉到两岸协议,就会被锁进冰柜,难见天日。相较之下,“台新通”在新南向政策这个大旗庇荫下,今年6月底开始单向开通,而“台日通”早在去年9月就在政治正确导引下正式开通,但两者都未对台湾资本市场产生实质效益。

台股是一个浅碟子市场,容纳量不大,想要吸引具有潜力的企业来台挂牌上市,难度极高。但台湾有很多优质企业,可以营造更好的筹资环境,让优质企业愿意留下来打拚,维系市场动能,这或许是首要之急。进一步,台当局更要思考如何在既有基础下,扩大市场规模。开放“中国大妈”来台投资,是个不错又新奇的想法,只是投资标的设限在基金及ETF上,对台股帮助有限。更何况现在陆客连来都不来了,资金活水又怎么会进来呢?再好的想法,若是欠缺配套与执行力,终究还是空中楼阁而已。

税制及法规的松绑确实很重要,但还是不够,真正关键在于能否引资回流,台港通、甚至台沪通是可尝试的方向。从大陆与香港地区复委托金额快速增加,可以看出岛内投资人对于陆股及港股具有高度兴趣,为何不透过台港通或台沪通把这些资金引回台湾呢?而且台股、陆股及港股彼此之间的挂牌企业,存在高度互补性,也让投资人选择可以更加多样,互联互通的效果一定大于台星通及台日通。

为政治正确而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台湾新当局是自己在穷台。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