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没有资金、没有设计师、没有试验学校,“一开始的时候,一无所有,没有人愿意合作。”陈慕天四处拜托当老师的朋友帮忙找合作学校,每次的答复都是“你们的方案很棒,但是我这里不行。”

台湾年轻人改造教科书:将课本变成美术馆

26岁的陈慕天是改造计划的最初发起人。图片来自网络

26岁的陈慕天过着与曾经的规划完全不同的生活。从台湾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以后,他没有按部就班地进入企业工作,而是与人文社会学系的张柏韦、电机系的林宗谚一起扎进了台湾小学语文课本。

他们觉得现有课本陈旧刻板,缺乏美感,便提出“美感细胞——教科书再造计划”,用丰富的美学元素改造一成不变的台湾教科书插图风格,培养小孩子的审美,刺激他们的想像力。

陈慕天和他的伙伴每天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教育部门、出版社、设计师、学校之间,用陈慕天的话讲,过着“手忙脚乱、兵荒马乱”的生活。

目前,台湾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他们新书的试点学校,新书受到很多孩子喜爱,而陈慕天的目标是,在未来能“影响台湾一半以上的孩子。”

“每天都觉得很难”,陈慕天对剥洋葱微信号说,“但是有一天你看到你的小孩在用因为你而改变的书,那多感人啊。”

“只有教科书能触及最多人”

2013年,大四的陈慕天到欧洲参访,从未认真思考过“审美”的他,受到了美学的强烈冲击,从市徽到产品设计再到广告,“什么都很漂亮”。

欧洲学习结束,他到清华大学交流,在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上,陈慕天发现学生们提出的都是顶尖的理念和想法,却很难勾起他的兴致,因为展示PPT了无生趣,“就是很多字,套模板,然后放几张照片。”

两相对比,陈慕天觉得,“美感、美学真的是国家的竞争力。”

台湾年轻人改造教科书:将课本变成美术馆

陈慕天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进行了“美感细胞”的教科书改造计划。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台湾以后,他和在欧洲交换学习过的张柏韦、林宗谚聊起这个想法,三个人观察了台湾的城市景观以及日常的设计,与欧洲相去甚远。他们想要改变现状,一次次碰头讨论行动方案。

2013年9月的一天,陈慕天约张柏韦到校园里散步,他们围着学校走了一圈,边走边聊,定下了改造教科书的计划。

“我们想过改招牌、改建筑,”张柏韦说,“但是只有教科书能触及最多人,让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有一个认识美学的通道。”

陈慕天曾经很纳闷,台湾明明有世界顶级的设计专业,有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为什么没有体现在大众生活中?后来他发现“这不是设计师的问题,是美学全民化教育的问题。”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18岁之前是美感和想像力形成最重要的阶段,既然不可能天天去美术馆,那就把美搬到孩子最常看到的地方——课本。“教科书是最公平的,不管城市乡村,不管功课好还是不好,都要每天看课本。”陈慕天说。

现有的教科书陈旧刻板,但是张柏韦没有完全否定那种设计,“我觉得还好,我不会去评论它好不好看,一个东西有人觉得好看就会有人觉得丑。我们想做的也不是一种唯我独尊的审美,而是丰富的美感,一册语文书有13课,我们每一课都是不同的插画风格,六年级读下来就有一百多种,孩子们会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张柏韦对剥洋葱说。

“如果大家都不相信的话,我们就自己做”

敲定了行动方向,陈慕天以为成功了大半,“做教科书比建美术馆便宜一百倍以上,浏览量和效应又是美术馆的一百倍以上,这样就是一万倍的收益,多么划算的事情。”

三个人把这个想法做成简报,找不同学校、社团的长辈提案,“本以为他们会答应,没想到都是不错不错、你们要加油,大家完全没有要动作的意思。”

花了半年的时间找不同的人提出方案,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反馈,起初他们很灰心,被打击多了,他们决定“如果大家都不相信的话,我们就自己做,证明给他们看。”

台湾年轻人改造教科书:将课本变成美术馆

台湾年轻人改造教科书:将课本变成美术馆

台湾年轻人改造教科书:将课本变成美术馆

被改造后的语文课本。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资金、没有设计师、没有试验学校,“一开始的时候,一无所有,没有人愿意合作。”陈慕天四处拜托当老师的朋友帮忙找合作学校,每次的答复都是“你们的方案很棒,但是我这里不行。”

几近绝望的时候,位于新竹的大湖国小同意配合,因为地处偏远,一个班级只有十几个学生,没有重点小学艰巨的升学压力。

陈慕天和队友开始在Facebook上找设计师,“那时候蛮苦的,”张柏韦对剥洋葱说,“看到谁的作品好就给人家留言,还跑到高雄去找设计师,很多人拒绝我们。”

没有钱,三个人用生活费东拼西凑贴补经费,最后说服的几位设计师义务帮忙完成了新课本的设计。随后,他们通过募资平台筹得26万台币完成了新书得印刷。

2014年9月9日,新书发放。尽管在设计上充满信心,张柏韦依然很紧张,“难以用成年人的方式去揣测小孩子的想法。”他们把新书封在一个个礼品袋里送给五年级的小学生,孩子们打开书的表情让张柏韦最终确定:“我们做的这些是对的。”

新书的封面是一个空白的田字格,只在右上角有一个“点”,小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它补成任何字。一名试用的女生说“原来的书太现实了,太死了,这个可以去想像。”

台湾年轻人改造教科书:将课本变成美术馆

被改造的教科书受到孩子的喜爱。图片来自网络。

“了解这台机器上的每一个齿轮”

第一次试用的良好反响扭转了举步维艰的困局,也带给团队更大的野心和动力。

毕业以后,三个人全职做教科书改造,利用空余时间兼职赚钱,在他们的规划中,这个项目不打算有任何直接性的盈利。随着项目发展,众筹、公益计划的奖金已经不足以填补缺口,陈慕天和队友经常要向经营企业的长辈们“化缘”。

“这件事是好玩的、有意义的,钱有别的手段可以赚到。”张柏韦很乐观。

2014年底,第二本书试用。2016年初,第三、四、五本书试用,这一次他们做出一、三、五三个年级的样书,收集反馈意见,结合不同年龄小孩的接受能力,再做调整。

两年的努力换来了认可,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新书试点,两家教科书出版社授权免费使用内容。陈慕天说:“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到十年可以影响台湾一半以上的孩子。”一年前,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上承诺,“给我们一本课本,我们会给孩子一座美术馆。”

张柏韦把社会的运转比作一台机器,“为什么我们觉得很多事很难改变,因为要推动改变,必须了解这台机器上的每一个齿轮是怎么转动的,我们明白教育部门、出版社和设计师不同的诉求,分别去满足他们,改变就会越来越顺利。”

责任编辑:黄小群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上空铺满了绝美晚霞,你看到了吗?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