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台北故宫珍藏器物中的蒙回藏故事

游客聚精会神地观看展览。

台北故宫珍藏器物中的蒙回藏故事

金镶桦皮凤冠顶饰件

“贵贵琳琅游牧人”名字很奇怪,据说,意思是贵气、丰富的游牧记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此为名,举办馆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一刀一碗、一珠一串,显现蒙回藏区的文化与艺术,以及他们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往来。

桦皮冠饰,北方生活的气息

台北故宫珍藏的清代蒙回藏文物十分丰富。“贵贵琳琅游牧人”特展精选了100余件(组),分四单元“尊贵的饮食器用”“藏传佛教的浸润”“珊瑚与松石的对话”“超越国界的珍宝”展出。

第一件展品“金镶桦皮凤冠顶饰件”先让人惊艳。桦树皮是北方生活最常见的材料,常用于盖屋、造船。很难想象它也能用来做首饰。这件“金镶桦皮凤冠顶饰件”经岁月洗涤,桦树皮已发乌,但仍显现精致工艺。

元代时便有用桦树皮制作首饰的先例。从北方来的满族,不管是出于习惯,还是对原有生活的回忆,桦树皮仍是他们喜爱的材质。不仅用作首饰,还用来制作弓箭表面的贴皮。与“金镶桦皮凤冠顶饰件”同时还展出了一件“金纍丝凤冠顶饰件”,两个凤冠造型相类。不过,策展人、台北故宫器物处科长陈慧霞介绍,“金纍丝凤”很沉,通常冬天戴;“桦皮凤”轻,适合夏季戴。可惜桦皮材质不易保存,完整留存的很少。台北故宫中有不少“桦皮凤”的残件。

一碗一刀,游牧民族的必备

桦皮首饰后是木碗。木碗是蒙古族、藏族人民生活必备品,宫廷里的木碗当然比民间的金贵。以“札布札雅木碗附铁盒”为例,木碗质地细致轻巧、丝状纹理对比分明,更吸睛的是装木碗的铁盒。不但铁鋄盘龙浮雕华丽,还镶嵌了绿松石。资料介绍,自康熙年间,每年初春,藏区便进贡木碗贺年,这些木碗便是藏区贵族进献宫廷的珍品。

藏区进献木碗,蒙古则多赠佩刀,以示对受赠者的臣服和敬重。“贵贵琳琅游牧人”特展中不少刀具来自土尔扈特部,是蒙古四部联盟中的一支。史载,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谒见乾隆皇帝,渥巴锡呈进一把七宝刀和一把金错刀。渥巴锡的堂侄荣伯克多尔济亲王则呈进了一枚“嵌银羊角柄短刀”,这把刀就出现在特展中。长约20厘米的短刀,刀锋已锈蚀,刀鞘及刀柄由羊角制成,上饰银花扣,古朴秀丽,因小而锐利,被乾隆帝作为案头修正错字的削刀。

蕾丝面纱,丝路连结的混搭

六世班禅进呈清高宗的嘎巴拉念珠庄严殊胜,镶嵌绿松石的珍珠帽华丽典雅,金碗光彩照人,相比之下,那件滚着红边的泛黄织品显得很不起眼。这是台北故宫首次展出的18世纪蕾丝面纱。小小面纱展现了当年丝绸之路连结欧亚大陆,多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蕾丝椿伯尔提面纱”是乾隆四十五年时由英吉沙尔的阿奇木伯克呈进。“椿伯尔提”是维语“面纱”之意,英吉沙尔则是附属于喀什噶尔地区的城市,处于古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交汇地区。面纱上缘正面是红色丝绒金丝绣,背面是蓝布丝绣,花朵造型是亚欧交汇地区的风格。面纱两侧有四组系带,其中两组的金饰件以金珠组合成几何纹,上嵌红绿宝石,极具伊斯兰风格,整件面纱混搭味道浓厚。

此次也展出了几件伊斯兰王室或贵族头巾上的帽花。据介绍,这些饰品精湛的金工以及伊斯兰风格的玉石审美,都为清朝的艺术注入新生命力。据说,乾隆四十五年曾将“蕾丝椿伯尔提面纱”作为样品,送到苏州织造照样织绣。

“贵贵琳琅游牧人”特展展至8月20日,展品不多,但足以见证奔驰在广阔天地、随性自由的蒙回藏游牧人在工艺品方面也有精致细腻的一面。(记者 孙立极)

责任编辑:杨林宇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上空铺满了绝美晚霞,你看到了吗?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