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编者按四海承风送骏犬,八方辐辏迎天蓬。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2018年海峡两岸那感人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

这一年春节前夕,台湾民进党当局无视民生,阻挠春节加班机,我们“海空双拼”,千方百计送台胞返乡过年;这一年,随着大陆“31条惠及台胞措施”、福建“66条实施意见”、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等措施落地见效,我们在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逐步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方面迈出新步伐;这一年,我们开展“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吸引台青来闽实习就业创业数量居大陆前列;这一年,历经23年不懈努力,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终于正式通水,实现了“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景……

聚焦大事件,讴歌新时代。作为海峡两岸每一个重要时刻的见证者,本报在闽记者、驻台记者秉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在机场、在车站、在码头、在水库、在办证中心、在台胞家里……用纸笔、用镜头,记录下闽台同胞交流交往、互亲互爱的那些感人场景、精彩瞬间。

回顾这一年,他们感慨万千,在这里,他们想与读者分享感受和心得。一切只为新的一年,再出发,温暖继续。

东南网2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刘深魁 陈梦婕 李烈)

家,是放“心”的地方

盘点2018年海峡两岸感人瞬间 辞旧迎新·温暖记忆

台胞拖着大包小包通过“小三通”航线返台过年。(资料图片)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与欢聚,而家是承载这份期待的港湾。

2018年第一季度,我在台湾驻点采访,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这个春节前夕,由于台当局拒不批复,导致大陆东航、厦航共计176班春节加班机被迫取消,数万台胞返乡受阻。让人欣慰的是,在大陆各地,尤其是福建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绝大多数台商台胞顺利踏上返乡路,与家人幸福团聚。

除夕前后,我探访了松山机场、桃园机场、台中港等岛内交通枢纽,了解台商台胞返乡过节的情况。犹记得在入境口,有人带着孩子翘首以盼,有人拖着行李奔向家人,有人拿起手机频频拍照,盼归与归家的喜悦溢于言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力量。

犹记得,随着“海峡号”客滚轮抵达台中港,祖孙三代深耕平潭的李云超一家抵达港口的情景。见到父亲、兄嫂的那一刻,早已等候在一旁的李云超女儿开心不已,快步上前,一家人紧紧相拥。原本,他们担心改走水路的台商台胞增多,会买不到票,但“海峡号”加开了航班,缓解了突然增加的人潮。

春节对于李家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除了团圆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祭奠父亲。李云超的父亲李登瑞是平潭北厝镇山利村人,1948年到台湾,定居台中。1987年,两岸开启交流后,李登瑞第一时间回到了故乡,并在平潭开办了当地第一家台企,他还捐款修路、建学校,帮助故乡建设。李登瑞夫妇有三个孩子,李云超是老三。为了让李家后代记住自己是平潭人,李登瑞给李云超的孩子取名,一个叫李振平、一个叫李振潭。

李云超告诉记者,每个春节他们除了围炉过年外,还要祭拜父亲,把平潭的发展变化告诉他,然后翻看老照片,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让他们牢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这个春节,我还走进了在福州创业的台湾漆艺艺术家黄守堃的家。由于春节加班机被迫取消,走“小三通”的人突然多了起来,他几乎是一路被“挤”回来的。幸运的是,黄守堃终究是及时回来了,能与父母、妻儿一道品尝家里的年夜饭。

与黄家人一起围炉,是一次难忘的体验。闽南语中“凤梨”的发音是“旺来”,于是岛内民众的年夜饭上总有一道“凤梨虾”;萝卜又叫“菜头”,寓意“好彩头”,所以萝卜糕也是必备的;火锅料都是圆的,这代表着团团圆圆;桌上一定要有“鱼”,代表年年有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中华民族吉祥纳福的美好心愿,以及那些充满年味的习俗,早已融入两岸同胞的血脉中。

转眼又是一年,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到台湾驻点采访,希望聆听到更多两岸的动人故事,让彼此的心越贴越近。

水乳交融的时刻

盘点2018年海峡两岸感人瞬间 辞旧迎新·温暖记忆

《福建日报》“福建向金门供水”系列报道版面之一

在我的笔记本里,两岸精彩的故事很多,字里行间,两岸水乳交融的情谊最重。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福建向金门供水的故事。去年8月,历时23年之久的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愿景成为现实。

“有了大陆来水,金门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作为驻台记者,得知两岸通水见证仪式在金门举办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蹲守四天时间,与许多金门乡亲打交道,听到了他们最真挚、感恩的心声。

我采访的第一位金门乡亲,是年过八旬的陈亚福。见证仪式当天,在喜气洋洋的田埔水库,3000多名金门民众欢呼雀跃。在人群中,我看到了热泪盈眶的陈亚福老人,他拿着两个空瓶子,打算等福建的水来了后,装满拿回家作纪念。老人告诉我,以前台胞回大陆寻根祭祖,都会带一包家乡土、一瓶家乡水回来,以解思乡之情;现在不用回大陆,在金门就能喝上家乡的活水,这是金门的一件大喜事。“我活了82岁,以前从来没想过能在金门喝上大陆的水!”老人质朴的话语,让许多人动容。

我采访的第二位金门同胞,是金宁乡的董明回。两岸通水前一天,我来到他家的高粱地,老董告诉我,酿造高粱酒的高粱原本该收成了,但因为缺水严重,有的苗无法长大,有的刚长出来就枯死了,靠天吃饭的农民损失惨重。两岸通水后,解决了过度抽取地下水的问题,不但金门乡亲的生活用水无忧,农业生产也有了保障。“水来了,我比谁都高兴,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董明回对晋江水的期盼,也是金门乡亲共同的心愿。

我采访的第三位金门乡亲,是大陆配偶洪燕明。1995年,她从晋江金井镇围头村嫁到金门。也正是这一年,大陆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洪燕明告诉我,她嫁到金门后,吃水用水全靠院子里挖的水井,可是井水泛红、又苦又咸,就算沉淀净化后,味道也很不好,生活极不方便。“盼了23年,终于盼来了娘家水,今后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两岸交流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洪燕明的感言,正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生动注脚。

“两岸一家亲,同胞鱼水情”,这是我采访金门供水最深的感受。四天的奔波采访,虽然中了暑,但有幸见证通水仪式,看到金门乡亲喝上家乡水,听他们说说心里话,深感与有荣焉,这不正是驻台记者的光荣与梦想吗?

新的一年,打开新的采访本,我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记录时代脉动,用镜头和笔杆记录更多的两岸故事,呈现更精彩的涉台新闻报道。

责任编辑:林晗枝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