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走进福建省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煎烤器、电熨斗、咖啡壶等各种小家电产品琳琅满目。让董事长潘志荣引以为豪的是,借助大陆改革开放的浪潮,30多年来,灿坤已从一个创业台资小工厂发展为全球知名的小家电生产基地。

福建漳州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台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台湾现有2300万人口中,祖籍漳州的就有近1000万人,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中有70%以上祖籍漳州。漳州也是大陆引进台资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漳州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科技赋能活力再现

一台不起眼的“小方盒”,一拉一伸,瞬间变身一个小型衣橱,熨烫、除味、烘干,均在“一键掌握”,方便又省时。“可别小瞧了它,数十种专利都在里面,集纳了不少大陆工程师的智慧!”潘志荣说。

以前的灿坤,是另一番模样。1988年,创建于台南的灿坤集团首次登陆大陆,在厦门创业。走过一段以低人力成本来抢占市场的道路后,企业发展瓶颈逐渐显现:科技含量低、产品可替代性高。2002年,灿坤集团在漳州龙池开发区(今为漳州台商投资区)创办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邀请众多大陆高技术人才加盟,从此走入“创新立企”的新阶段。

科技赋能,让灿坤从“量”到“质”,活力再现,煎烤器、咖啡壶、电熨斗等新一代高科技智能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进入新时代,我们‘老树发新枝’,科技就是核心优势!”潘志荣说。

距离灿坤数百公里之外的漳浦县,一片繁忙景象。“春节一过,我们就复工复产了,现在日产量已达150多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里的台企三本肥料发展马力十足。“农业也要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大陆这方面人才不少。”负责人陈荣寿介绍说,公司主要生产的有机无机桉树肥,由于质量过硬,受到许多农民欢迎,目前还有5000多吨订单,为保障顺利完成任务,公司3条生产线同时开动。

企业动力足,离不开园区内完善的科技产业链。截至目前,漳浦台创园在已经完成闽台兰花产业园一期的基础上,投入建设闽台兰花产业园蝴蝶兰研发展示推广中心,同时开展种苗开发培育、示范栽培研发及技术推广服务……即将到来的庞大市场,为三本肥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动力。

目前,漳浦台创园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289家,年创产值35亿元,形成了以花卉、果蔬、茶叶、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同时,依托漳浦台创园,漳州市在全省率先创办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

精准服务企业纾困

从高处远眺,大海将漳州古雷半岛三面环抱,4000多亩的空地上,吊车、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种大型机械穿梭往来。这里是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现场。这个台湾石化产业园区,享受台资项目核准特殊政策。受疫情影响曾一度“沉寂”,眼下又重现活力。

繁忙的施工场景,在谢荣辉眼中有另一番意味。年过七旬的谢荣辉,在2017年从台湾来到漳州,被委派到古雷石化(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参与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这个总投资超过345亿元的超大项目,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复工,成为谢荣辉心头一块大石头,“7000人的施工队伍,72%来自福建省外,如何让大家顺利返岗,是个大问题。”

员工来不了,那就派车接!开发区管委会想在前面、动作迅速,派出数百辆大巴,直奔四川、云南、江苏等地,将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一线人员“点对点”陆续接回。不到一个月时间,1万多名员工回到了园区,比放假前还多了不少。“管委会组建专员队伍,专解企业难题,受到了台资企业家的广泛欢迎。”管委会副主任陈阳升说。

与此同时,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詹伟带头,领着建设局、商务局、经发局的4位同事,组成了进驻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五人工作队”,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的各种难题:疫情防控初期,由于物流不畅,设备运输成难题,开转运证明、跨省协调是工作组的工作常态;境外疫情开始发展,协调外国专家及时到位,便成为管委会、工作队的最新任务。

同一园区,中怡化工(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英宗表示,去年这时公司第一个项目规划在12月投产,但受疫情影响,4名外国专家无法抵漳,设备安全检查一再延后,他心急如焚。

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协调下,办理签证、防疫检测、医学观察……一系列手续紧锣密鼓地推进,专家顺利抵漳,项目也得以按期投产,第一批生产出来的功能材料——氢化石油树脂,迅速被深加工为胶黏剂,用在防疫口罩的生产流程中,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林英宗说:“大陆为我们企业纾困,我们要努力奉献!”

子承父业扎根沃土

在漳州,“新生代”陆续上线接棒,成为漳州新时代台资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再增资3000万元!”第二代台商魏胜亿信心满满。在漳州市南靖县丰田镇东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经理魏胜亿正和工程师讨论扩产事宜。“我十分看好大陆的市场,将再增加3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对漳州的机械加工点进行增产改造。”魏胜亿说。

深入对接台湾产业,是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的鲜明特色。东刚精密机械是较早落户该产业园的台资企业之一。来漳十四载,魏胜亿看着漳州大地飞速发展,他的机械产业也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同是第二代台商的黄元泽对“两岸文化融合”感触很深。在去年底举办的一次文创设计大赛上,黄元泽的一件文创作品获得铜奖。他将一个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印在口罩上,既助力疫情防控,也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这让我看到传统文化与文创结合的新方向。”黄元泽说。

走进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的雅歌乐器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忙着装嵌、打磨、上漆、试音,一排排电吉他已经成型。“虽然不会弹奏吉他,但我懂得如何制作一把释放最美音符的吉他。漳州是我的第二个家乡!”57岁的吕孟哲也是第二代台商,他于2003年来到大陆,吕孟哲坦言,当年是为了接棒父亲在福建漳州创办的乐器产业。扎根大陆17年后,吕孟哲几乎成了地道“闽南人”。如今的雅歌乐器,拥有员工550多人,不少台籍员工两代人都在漳州工作生活。

与此同时,众多雅歌乐器的两岸员工走出去创业,落地漳州创办吉他企业。漳州也逐步成为全国第三大吉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有乐器相关企业40多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随着一批批两岸交流平台的搭建和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台胞来漳寻根谒祖、文化交流、经贸考察、旅游观光,并选择在漳州工作、生活。许多第二代、第三代台商也跟随先辈的脚步成为新漳州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漳州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表示。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