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一匙光艳的红油,一把青翠的葱花,一份奶白的蒜泥,再浇上一勺肥美的牛肉骨汤,顿时鲜香扑鼻,浓香四溢,再将煮好的面条盛入,再舀入松软厚实的牛肉块,一碗热气腾腾的“大山伯”台湾牛肉面便从台胞陈进杉的手上烹制而出。把美食看作一种生活态度,既是陈进杉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份享受。

“大山伯”和他的台湾牛肉面

“大山伯”陈进杉和他的台湾牛肉面。记者 张笑雪 摄

时光回溯到2009年,刚从台湾来到大陆的陈进杉在福州北大路盘下一间小店,专门经营凤梨酥和手工蛋卷等台湾特色糕点。对于食材的品控,他始终坚持“宁缺毋滥”。“凤梨酱必须要用台湾原产的,其他产地的菠萝酱味道差很多,决不能替代。”陈进杉说,由于当时物流不太方便,进口奶制品时常断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宁可断售。

从小就爱吃牛肉面的他,来福州后吃遍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一碗合口味的台湾牛肉面。与其慢慢去找,何不自己去做?也可以让更多大陆同胞品尝到台湾美味。说干就干,陈进杉马上着手最关键的食材——牛肉。天没亮,他就到各个菜市场挑选最好的牛腱肉,后来又去了一些大超市和批发市场,可是每次的实验烹制结果都令他不满意。“不是品质忽好忽坏,就是压根煮不烂。对牛肉的品质心里没底,这店我不敢开。”陈进杉说,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他的计划只能束之高阁。

多年的经营,陈进杉结识了在郎官巷长大的福州姑娘林奕。2012年,两人喜结连理,随后在仓山花溪北路开了第二家糕点店。

“最近几年,福州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不仅引进了很多巨头企业,也拓宽了国际贸易渠道,全世界的优质食材在福州都能买到。”陈进杉说,有了优质食材做保障,他的“牛肉面之梦”又被点燃了。

今年9月17日,花溪北路的“大山伯”台湾牛肉面馆营业,“山”字为陈进杉的“杉”字谐音。为了保证品质,陈进杉坚持用牛腱肉,吃起来更肥厚有嚼劲,汤头一定要用牛棒骨熬制3小时,才够浓够香。“每天早上6点多到店里熬骨汤,差不多10点多才能出货,一天用掉的牛棒骨大概有10公斤。”陈进杉告诉记者,开业一个多月来,每天平均售出100多碗牛肉面,汤头用完就售罄。

不少朋友建议他上线外卖平台,扩大销售,但他坚持仅供堂食,每碗面都必须自己亲手煮制。“外卖面条容易泡烂,时间久了,吃到嘴里也不热,口感一定会大打折扣。我亲自煮,是为了让每一份面条的火候都恰到好处。”陈进杉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反映出他的心愿:让每一位客人都能吃得舒心满意。

开业后不久,看到不少女客人碗里经常剩面,为此,陈进杉将面条分量稍微调低,牛肉分量不变,所有客人都能免费加面、加汤,直到吃饱。“面条成本不高,但浪费了还是很可惜。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对食物的感恩也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或许正是陈进杉对食材充满感恩之情,才让他的牛肉面更加饱含温情和匠心。

在商言商,生意做好方能长久。为了在保证食材品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陈进杉花费数万元建起一座小型冻库,一次至少购进一吨进口牛肉,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能有效避免价格和品质波动。记者在面馆附近的仓库里看到,一人多高的冻库里整齐码放着牛肉、香肠、奶油、黄油等原材料。

得知第九届海青节峰会本周即将启幕,陈进杉向两岸青年发出诚挚邀约:“希望对美食有着同样匠心和追求的年轻人能登上我们这艘‘船’,让台湾牛肉面走得更稳更远。”(福州日报记者 张笑雪)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台湾牛肉面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黑神话》获金摇杆终极年度游戏 游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