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2月13日电(记者吴剑锋、邓倩倩、陈旺)“人就像树,要有‘根’才能成长,没有‘根’的人,就如同一朵浮萍。”与大陆结缘近30年,台商蒋佩琪庆幸自己在连江找到了“根”。
1992年,蒋佩琪跟随父亲来到福建连江。那年春晚,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歌手同台演唱歌曲《心中常驻芳华》,歌词中唱道:“愿你心大志大家大业大,愿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是父女俩在这片土地的经历。“当时这里是荒芜的烂泥潭,连下车都找不到地方。”蒋佩琪指着脚下说。如今郁郁葱葱的草场覆盖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刷新着小镇的天际线。
能见证和参与到家乡的蜕变,蒋佩琪倍感荣幸。1992年,她父亲蒋启弼决定在连江建设高尔夫球场,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随即上演:6年里,这里堆填几百万方土,建起一道3.3公里的堤坝,数万棵苗木破土而出。
在蒋佩琪看来,父亲之所以如此执着,是源于对“根”的感念。“他常说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夏天,因为每到这时候,家乡就发大水,小朋友不上课,就把门板拆下来当船划。”蒋佩琪说,有了堤坝后,连江村民终于告别了这种“苦中作乐”的日子。
父亲去世后,将自己称为“连江女儿”的蒋佩琪选择接力奋斗。眼下高尔夫球场正被建设为两岸康养人才培育中心、两岸生命健康医疗研发中心,她希望,父亲留下的生态花园未来可以继续造福乡里,生生不息。
“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感到迷茫,是因为他们没有‘根’的概念。”蒋佩琪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近年来,许多“登陆”台青在“根脉”中找到奋斗坐标,他们中有人在祖地找到归属感,有人则从“根脉”中汲取精神力量,发现新的机遇。
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三届海峡论坛期间,“首来族”黄恺嘉被评为2021年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她特地穿着长衫来到现场。“这是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她说,台湾青年对大陆并不了解,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海峡对岸讲述一个更加真实的大陆。
黄恺嘉创办的文创企业目前正利用新媒体平台讲述台湾眷村故事、两岸民俗文化,她本人也经常参与两岸祖地文化研习等活动中。今年6月,第一次看到黄河的她,还特地将母亲河的水带回台湾,“‘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的感觉,就像走进历史课本一样”。
来大陆拼搏12年的范姜锋同样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新赛道。在武夷山五夫镇,他和闽北青年雷希颖一同打造的卡通IP,让小镇有了一个享誉中外的“代言人”——朱子。
这一头戴冠帽、笑意盈盈的朱子吉祥物出现在海峡论坛,让不少台青感到十分亲切。朱子文化发源于武夷山,如今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新一代在陆台青,范姜锋乐见两岸青年在朱子故里“以文会友、以文共创”。
目前,范姜锋所在团队正依托朱子IP打造朱子文化小镇,助力乡村振兴。他们已推动200多场线下产业人才孵化活动,助力2000余人拿到国家认可的产业资质认证。通过1000余场的线上直播活动,他们完成超70万元的慈善销售及捐赠。
守望“根”,即守望未来。在海峡论坛上,台青台商们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对民族共同记忆和精神根脉的坚守。这种情感力量,不仅彰显了两岸同宗同族、同文同种的血肉亲情,更让两岸同胞的心紧密连在一起。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台湾再增2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由英美入境2021-12-13
- 台媒曝台湾地区近七成网军公司长期与绿营合作2021-12-10
- 从台湾“处处皆战场” 看民进党当局包藏的祸心2021-12-10
-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
两岸稻米文化线上交流 长台学者云端论“稻”2021-12-15
-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 漫画台湾:我们都是中国人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