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南音袅袅回荡,绚丽的花灯光彩照人,制作精巧的木船模型仿佛在海浪中扬帆起航……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的“源·缘——闽台艺术展”在国博开幕。展览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4个部分,展示400余件闽台艺术品,从戏曲、民艺、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主题。
同根同种
走进序厅,朱红的屋梁、暖黄的灯光、红砖古厝的大幅照片,给人一种温暖敦厚的家的感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重土恋家、重视血缘的文化传统。家庭与宗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源·缘——闽台艺术展”策展人李雪说,如今在2300多万台湾同胞中,超过1800万同胞的“根”在福建,尤其是台湾的林、黄、刘、王、蔡、许、郑、李等姓氏族裔,很多都能在闽台两地家谱族谱档案中找到“根”。
展柜里陈列着一份份泛黄的家谱族谱,它们记录了李氏、蔡氏、吴氏、张氏等族人前往台湾进行农业生产、从事贸易、抗击荷兰殖民者等事迹。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福建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福建先民很早就跨越海峡垦殖台湾。经过一代代移民的经营,台湾地区形成了许多以亲缘宗姓为纽带的闽台文化聚落。安溪寮、福安里、泉州厝、兴化坑、永春陂、同安宅、龙岩庄等以福建漳州、泉州地名命名的台湾聚落,以及诏安、梅山等100多个闽台同名村镇,见证了福建先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轨迹。
来自厦门市博物馆的重修五通路亭碑拓片记录了两岸交往的一段佳话。五通古渡是通往台湾的咽喉要道,是厦门与金门、台湾通航的重要渡口之一。五通渡头原有一个路亭,供来往旅人休憩,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清乾隆年间,11位前往台湾任职的官员捐出俸禄,集资雇工重建路亭,并立碑为念。
一件写着“想家”两个大字的白色夹克衫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夹克衫旁的玻璃罐里装着台湾带回的泥土。1987年底,台湾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初,以何文德为团长的台湾第一批返乡探亲团跨过禁断数十年的台湾海峡,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土。何文德回大陆探亲时就是穿着这样一件夹克衫,还带回了一抔台湾泥土。
乡音难忘
福建与台湾在地缘与血缘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闽台文化是两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印记,闽台艺术是两地艺术家表达感情的桥梁。
“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单元介绍了南音、芗剧(歌仔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戏曲艺术,展现闽台人民通过共同的戏曲传统所表达出的情感联结。
或横抱琵琶,或吹奏洞箫,或手持拍板,或弹拨三弦……一组德化白釉“忆南音”瓷塑生动表现了南音表演场景。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汉、晋、唐、宋时期,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南音在台湾又称南管,深受民众喜爱。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元素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歌仔原是漳州方言曲艺、小调。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歌仔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歌仔与台湾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衍化为宜兰歌仔、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故又称为芗剧。
“轰动鲲岛冠全台,名震中华超四海。”1995年,福建漳州芗剧团赴台湾演出,从节目宣传锦旗和当地同乡会赠给剧团的纪念锦旗来看,演出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
“歌仔戏艺术每一次的发展和提升都与两岸交流有关。歌仔戏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创造,是闽台之间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桥梁。”李雪说。
福建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与铁枝木偶并称“福建木偶三绝”。明清时期,木偶戏随着福建移民传播至台湾地区。展厅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木偶,并以图文展板的形式介绍了木偶头制作流程。“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木偶戏的魅力,我们把展台设计成舞台,展现了布袋木偶戏《大名府》的表演场景。”展览主设计师王宇洁说。
除了血脉相连、语言相通,闽台人民还有共同的信仰和习俗。郑成功信俗是闽南、台湾民众尊崇怀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民俗活动,包括祭典、请神、巡境等。郑成功在台湾被尊称为“开台圣王”“成功祖”“开山祖”。展厅里的清代郑成功画像为郑成功后人捐赠,体现了郑成功的非凡气度。一组腰带玉饰为福建南安水头康店复船山郑成功陵墓出土。玉带的使用有着较为森严的制度规定,明代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与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使用。郑成功受封延平王,享有佩玉带的权利。
工艺多彩
木雕瓜筒、酱釉陶风狮、人物砖雕……在“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单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构件。
闽台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砖木石混合结构、红墙赤瓦、燕尾屋脊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常见。这种建筑被称为红砖厝,装饰构件有砖雕、石雕、泥塑、木雕等种类。
“这对风狮陶灯座外形生动有趣,被网友做成文物表情包。”李雪介绍,风狮又称风狮爷、石狮爷、石狮公,是闽南、金门、琉球群岛等地设立在建筑物的门、屋顶或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于镇风辟邪。此构件来自金门地区传统建筑,为大门前的陶灯座。
各种繁复精美的木雕饰件引人注目,其中最华丽的当属金漆木雕。金漆木雕是闽台木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早运用在佛像、神像的制作中,后发展至建筑装饰、家具及日常生活用具中。金漆木雕以樟木、银杏、冬青、杉、柏、楠等木材为原料,主要使用劈、削、雕、剔等雕刻技艺制木成形,随后髹以色漆为底,再使用金箔贴金或涂抹上金水,成品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展柜里的清代金漆木雕人物龙纹桌灯和金漆透雕菓盒,金光熠熠,雕工精湛,令人称绝。
漆艺、石雕、锡雕、花灯、竹编、剪纸……闽台地区民间工艺有着很强的共通性。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村附近,因稀少珍贵、石质温润、色泽美艳著称于世。以寿山石为原材的寿山石雕是闽台民间工艺的优秀代表。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中,寿山石成为凝聚海峡两岸人民情感和文化共鸣的重要媒介之一。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展览中呈现了部分参赛作品,寿山石在两岸艺术家的巧手雕刻之下绽放出绚丽光彩。
一幅长达13.7米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拓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袁秀莹的作品,刻画了福州三坊七巷的动人风貌。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起源于晋,形成于唐,至明清达鼎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展览最后一个单元“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可以看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于右任、星云大师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书画作品,感受两岸文脉的连结与传承。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1月17日 第07版)记者 邹雅婷】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台当局要“下架”螺蛳粉、黄飞红,岛内吃货:快囤货!2023-01-18
- 台防务部门报告:解放军军舰绕台次数大幅增加2023-01-18
- “新春聚福地 共创新时代”2023年台湾人才新春联谊活动在福州举办2023-01-18
-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
云南保山开展2023年台胞春节慰问活动2023-01-1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