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百年船政向海图强,民族复兴前景壮阔。近日,以“向海图强 共谋复兴”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船政后裔、高校师生、青年代表等会聚一堂,进一步挖掘船政文化丰富的内涵、全新的思想观念和强劲的社会影响力。会议向船政文化两岸博士考察队授旗,为《船政集刊》揭幕。

19世纪中叶,面对日益衰败的国力,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开始寻找救亡图存、振兴国家之路。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怀之三年”的设厂造船梦想,倾注在一份洋洋洒洒4000余字的奏折里。奏折指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船政的历史大幕就此徐徐拉开。

很快,船政作为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海防近代化国家机构,落址福州马尾。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造船厂,装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舰队,设立新式教育机构,培养刘步蟾、林永升等杰出的海军将领,造就了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放眼看世界”“开风气之先”的民族精英。这些成果,也是台湾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874年,日本在台制造“牡丹社事件”,沈葆桢临危受命,率军直赴台湾,逼退日军。沈葆桢提出“保台四策”“对日三策”等海防思想,为保卫台湾打下坚实基础。从此,台湾的防务不再孤立,而是与祖国东南沿海的防务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而台湾历史上第一幅精确地图《台湾府城并安平海口图》和《台湾府城街道图》,也是1874年由船政学生魏瀚、郑清濂、林庆升、郑诚、陈兆翱等人测量绘制的。紧接着,沈葆桢在台湾修建了安平、旗后等多座炮台。位于台湾台南的安平炮台是台湾第一座西式炮台,现今安平城门内还留有沈葆桢亲自题写的“亿载金城”和“万流砥柱”。

为解决台湾“孤悬海外,有事运济艰难”等问题,沈葆桢特设军装局、火药局等,并从船政抽调枪炮制造技术人员赴台主持。船政的生产技术及技术人才源源不断流向台湾,为台湾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湾近代的建设开发,更是与船政紧密相连。沈葆桢带领船政班底,着手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并开发台湾东部山区,废除渡台禁令,鼓励开垦,促成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北迁等。自此,台湾开始与大陆自由通商、通航,迎来了经济的一次大飞跃,为后来台湾建省奠定了基础。

台湾对船政的贡献也不可或缺。在几任船政大臣的努力下,台湾基隆煤矿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大、最早采用机械采煤的煤矿。基隆产煤炭品质上乘,主要供应福州马尾船政局造船炼铁之需,同时也供应福建水师军用煤。

“船政文化影响遍及台湾军政经文诸多领域,构建了两岸之间无法分割的纽带和桥梁。它所体现的自强爱国、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价值理念,已成为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财富,在两岸具有跨时代的影响力。”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表示。

时针转到今天,船政文化愈加璀璨,以“一座城”的姿态继往开来,携手两岸融合发展。

苍苍鼓山,泱泱闽水。依山傍水的中国船政文化城占地约116公顷,分为船厂片区、官街片区等5大片区,其中核心区船厂片区经过古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改造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船政书局等,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奋斗足迹。

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主任刘江远介绍说,中国船政文化城已将机修车间改造为中国首座折叠渐进式剧场。即将在此上演的《最忆船政》实景演艺节目,将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把船政15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小时的演出中,带领观众沉浸式了解船政历史和时代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责任编辑: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