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新闻中心 > 海峡图库 > 福建图说 返回海峡图库首页
霞浦土笋养殖父子呼唤水产专家 打破土笋繁育瓶颈
1/5

东南网9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李烈 通讯员 陈清 刘乃金 文/图)15年前,霞浦县长春镇的许培金和许舒溪父子俩,开始试验人工养殖土笋。

几年试验,养殖成功。他们经营的霞浦县长春镇土笋养殖基地,成为闽东地区唯一一家大规模养殖土笋的基地。父子俩致富了,也带动不少周边群众脱贫。

但目前,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挖土笋工人的减少,土笋种苗处于一苗难求的状态。许舒溪尝试人工育种,但一直没有成功。他们想通过助村平台,呼吁科研机构和水产专家,和他们一起,通过科研打破土笋种苗繁育的瓶颈。

土笋可人工养殖

从小,许舒溪就跟着父亲许培金在霞浦海边挖土笋,并出售给商家。但收购商对土笋大小有要求,剩下的小土笋苗因为卖不出去,只能丢弃。

“2002年左右,那时我十多岁。我们家每天剩下的小土笋有十几担,不养起来就都死了。”他说,当时,父亲带着他尝试土笋养殖。

那时候,市面上的土笋都是野生的,闽东还没有人养殖成功过。父子俩租了20亩田,开始试验。

第一次,父子俩在田里放了约7500公斤的小土笋,种苗价格为1公斤6元。但是,把苗放入田里后,大多数小土笋都不钻进土里,不久就被太阳晒死了。“土笋对环境的盐度、水温要求很高,太高或者太低,都不愿意钻进泥土里。”许舒溪说。

吃了亏,父子俩不气馁。他们把田分了几十块,每块都用不同的盐度和温度来养殖,同时把放苗、加水、放水时间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哪一块种苗成活最多,就采用哪一块的数据。“光为了让种苗钻进土里去,就花了四五个月时间。”许舒溪介绍,每块田的盐度、湿度都不一样,每个季节有温差,几年下来,才摸出了一些门道,“雨季淡水太多,就要引海水进来;沙地比较干,放水时间就要比其他地多一个小时。下雨天盐度22~25度以上才好,不下雨时18~20度左右。”

控制了成活率只是第一步,尽快出效益才是关键。第一年,每亩田里放进约350公斤种苗,收成只有400多公斤,几乎赚不了钱。第二年开始,许培金把规模扩大到30亩,试验如何提高养殖密度,“养殖的质量还是靠温度和时间来控制,还有田里的土质和沙质也有影响,养了那么多年,田里抓一把泥土,差不多就知道适合不适合养殖。”许舒溪说,现在基地每亩产量约500公斤到1000公斤不等。

15年来,父子俩几乎一天24小时轮岗驻守在田地里。“除了回家吃饭,其他时间都在这儿了。”许舒溪说,目前,他已经养殖了260亩的土笋,目前60多元一公斤的价格,让他感到再劳累也值得。

致富不忘带动脱贫

近几年,土笋冻的营养价值被广泛接受,许舒溪家的土笋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宁德、厦门、福州、温州等地的客户甚至抢着上门来收购。

许舒溪说,现在,养殖基地一年营业额可达1000万元。不仅富了他一家,对周边的村民来说,也是极大的带动。

过去,许家父子选择自己卖不出去的小苗来养,现在,他们专门向村民收购上好的种苗。“每年,我们都会向渔民收2.5万~5万公斤的土笋苗,一年下来,要收几百万元。”

每年,基地还要雇佣不少工人。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有十几人,大多是本地渔民。日常在田里挖土笋妇女也有七八人,过年期间则增加到二三十人。不管是男女,许舒溪给工人开的工资都是一天200元,远高于当地农民务工的平均工资。这部分工钱,一年要花费80万到100万元。

今年3月开始,长春镇与土笋养殖基地开展了一项“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合作。基地260亩田地中,100亩由镇政府提供,这样一来,许舒溪就省去了8万元左右的租金。而这100亩土地,则给长春镇的武岐、长春、长溪、法华四个村11户2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土地资源入股。此外,长春镇还从集体经济组织专项扶持资金中安排12万元作为贫困户入股资本金,同时通过财政贴息贷款入股参与土笋养殖。

年过五旬的黄孝平,年轻时当过搬运工,现在因为身体不好,家庭比较贫困。今年,黄孝平加入了基地:“镇里帮助我以土地入股,预计年底会有1.4万元的分红。3月起,我还来这儿打工,帮忙洗土笋。基地按天算钱,一天工钱是200元。一个月至少来十多天,身体好的时候来20天,每个月有2000元以上的打工收入。”

许舒溪说,基地里普通工人每月发2次工资,贫困户每天结清,“自己致富了,也想尽力为贫困户做一些事情”。

育苗瓶颈期待突破

近几年,由于近海环境的变化,加之挖土笋的人越来越少,土笋苗一直处于一苗难求状态。

前年,许舒溪一天能收约2000公斤种苗,去年减少到1000多公斤,今年日均250公斤都不到。“这几个月,几乎都收不到了。”许舒溪说。

这也导致了许舒溪的土笋一直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我们的下游收购商,因为买不到货,许多都改行了。”

其实,早在2005年,许培金就尝试着人工繁殖土笋。当时,他拿出最好的3亩田地,分成若干块。每块放100条性状良好的大土笋。为了照顾好这块田地,他每天抽水放水两次,严格控制盐度和温度,给予最为周到的管理,并坚持五六年不挖。第三年,出现了极少量的小苗,可是第四年,反而没有了。

“现在,种苗繁育是我们的燃眉之急。如果不找到破解方法,过几年,我们基地也运行不下去。”许舒溪说,目前,他已在运作投入一些资金,寻找面积较大的田地,引进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模仿滩涂环境进行育苗试验。

但是,没有育苗经验的他,急需专业人员的帮助。“土笋市场行情非常好,如果种苗瓶颈能解决,我们养殖面积何止260亩。”他说,育种需要高科技。他呼吁,希望相关科研机构、院校或专业人士,如有土笋育苗的经验,或有这方面的兴趣,能够联系他,共同攻克土笋种苗繁育这一难题。

土笋学名革囊星虫,个体偏短小,颜色灰黑黄等杂色,胶原蛋白丰富,可熬煮后冷却制作土笋冻。

1/5

周边许多村民到土笋基地务工。

来源: 东南网

2017-09-21 16:15

责任编辑:李牧晨
关键词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