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体育频道>体育新闻
分享

陈若琳拥有五枚奥运金牌

陈若琳拥有五枚奥运金牌

北京时间8月22日中午,历时16天的里约奥运会尘埃落定。新一轮世界体坛盛会,享有“世界冠军摇篮”美誉的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书写一项中国之最:1992年以来举行的近7届奥运会,该校输送的运动员实现“届届见金牌”的罕见业绩,成为国内唯一创造此奇迹的业余体校。

七届奥运,这所体校持续辉煌       

建校以来屡创佳绩

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注:以下简称为市儿体校)的前身是南通市青少年体校,1986年该校分成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儿体校两所学校。市体育局局长徐国祥解释说:“当时作出这一举措,是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从适应南通体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市体育运动学校实行上课、训练、食宿‘三集中’,该队在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同时,还肩负培养体育专业教学人才的重任。市儿体校是纯业余性质的体校,向省少体校输送优秀苗子是其已任。”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体校一分为二,使体育部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理顺特点不一的各训练项目的关系,提高了优秀后备人才的生产力。“早在2006年,市儿体校开展的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跳水、技巧等6个业余训练项目,先后获得了世界冠军,此举开中国基层体校先河。1992年以来,市儿体校先后走出林莉、葛菲、黄旭、李菊、陈玘、陈若琳等6名奥运冠军,他们先后12次问鼎奥运赛场,夺金人数和次数遥遥领先于国内同类体校。”说起市儿体校的辉煌业绩,该校原校长曹善华充满了自豪。

市体育局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1986年前,南通体育的家底是3人9次夺得世界冠军。市青少年体校一分为二后,我市不断涌现出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仅市儿体校输送的学员,就有14人90次夺得世界三大赛冠军,其中6人12次获得奥运冠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徐徐涌现,使南通成为江苏竞技体育战线的排头兵,成为国内最具光彩的奥运冠军城市之一。

发生在21年前的一件事,至今仍是南通体育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是1995年秋的一天,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来市儿体校视察。看到市儿体校在规模、硬件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培养出赵剑华、林莉、葛菲等大批世界顶尖高手,见多识广的伍绍祖连称不可思议。“你们用小米加步枪,培养出众多的体育后备人才。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体育界的延安精神!”伍绍祖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在场的南通体育人备受鼓舞。“视察中,伍绍祖欣然题词:扎实打好基础,世界冠军摇篮。从此,‘世界冠军摇篮’成为南通体育乃至南通的一张名片。”市体育局原副局长孙新设说。

大手托起明日太阳

多年来,市儿体校为何能向上级训练单位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优秀后备人才?“‘市儿体校现象’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一点是:拥有一批敬业爱岗的教练和指挥有方的校领导。”徐国祥说。

8月12日,在全市人民喜庆第8个“南通体育日”之时,市儿体校跳水教练徐亮被市文明办、市体育局表彰为第三届南通市体育道德模范。市儿体校校长徐晓勇告诉记者,近三届表彰,学校被授予体育道德模范群体,教练顾小晶、徐亮先后被评为体育道德模范。”记者注意到,顾小晶的典型事迹一栏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名扎根体育、勤勉奋进的基层教练,先后向省级以上单位输送运动员10余人,其中多人进入国家队,3人获得世界冠军。她培养输送的赵婷婷、成淑、马晋携手登上2009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双领奖台,分摘金、银、铜牌,创造了国际羽毛球史上的南通神话。

在市儿体校,像顾小晶、徐亮这样的优秀教练并不少见,他们用一双双有力的大手,托起了明日太阳。

“市儿体校教练队伍藏龙卧虎,如王汉生、陈静汉、丛振民、赵振民、张炳泉、张建武、姚一平、顾小晶、张平、钱晓东、穆志祥等。”曹善华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葛菲被中外羽毛球界誉为“十年难遇的双打天才”;与葛菲同时代的乒乓球国手李菊,是中国女队公认的“最有男子化风格的选手”,多年来市儿体校输送的世界著名运动员,还有赵剑华、林莉、陈若琳等多人,他们相继登上国际体坛最高峰,与启蒙教练的悉心栽培是分不开的。

“近三十年,市儿体校保持持续辉煌,学校历任校长功不可没。”孙新设说,市儿体校建校以来先后有多人担任校长一职,每任校长的性格、工作作风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讲究奉献和追求。以刚刚离任的曹善华为例,他被学员们叫作“校长伯伯”。曹善华几乎每天会到各项目训练房督战,与全校300多名孩子打成了一片。

体教结合屡结硕果

市儿体校输送的运动员成材率高,这一点早被省内外体育界所公认。2015年10月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接受了凤凰卫视主持人吴晓莉的采访,在谈到中国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经验时,刘鹏以南通作为个例,“这方面,南通有很多好的经验,这个城市输送的运动员,每届奥运会都有金牌。”

徐国祥说:“南通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与我们多年来实施的‘体教结合’大有关系。”。徐国祥执掌南通体育帅印已有6年,对南通“体教结合”的形成、发展,有着完整深刻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已回到正轨,通城“崇文”风气逐渐兴起,学校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这是一件好事,但对教练员来说,却成为苦恼事,因为业余训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上世纪70年代,每天下午第2节课后,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便赶到体校,这是雷打不动的规律。到了80年代,老师为了抓教学,不愿让这些学生早放学,学与训的矛盾就这样出现了。”

当时的市教育局局长李炎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体教部门高层及时介入,使得体育与教育的合作成为一种规范性行为。李炎说:“当时中国体育频频在世界大赛上填补空白,极大地振奋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有责任为南通体育作贡献。”

南通体教双方的想法是:在合作中建立一种奖励机制,以提高业余训练的吸引力。具体做法是,由教育部门选几所校址距市青少年体校较近的南通名校,吸收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小运动员就读。这一做法在家长们的眼里很有吸引力。同时,市教育部门设了一道保护性门槛——要进名校大门,必须在省、市比赛中获得相关名次。

孙新设回忆说,当时国内还没有“体教结合”的提法,但南通体育、教育部门合作的思想和做法,带有鲜明的“体教结合”痕迹。体育与教育部门展开合作后,学校都能做到让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准时下课,一些学校还经常把他们集中起来补课。“这是双方在实践过程中摸索、探索出来的经验,是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8年8月12日,南通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赛场大放异彩。当天,黄旭、陈若琳、仲满先后登上冠军领奖台,南通健儿在奥运赛场“一日夺三金”的壮举,一时震惊中外。

当年11月初,刘鹏来江苏调研,对竞技体育“南通现象”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汇报,刘鹏对南通“体教结合”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南通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许多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如:突破了分片上学的限制,为施教区外的孩子进入重点小学学习提供了条件;把小学、初中阶段的业余训练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教育、体育双重领导,与重点中学联合办学;高度重视“体教结合”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市儿体校为例,形式多样的体教结合形式,使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得到保证,进而确保了训练质量,为我市向省级少体校培养、输送优秀苗子创造了必要条件,形成了‘选材一体化,育材一条龙’。”徐国祥如是说。(王全立)

责任编辑:黄小群

最新体育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院士专家共话海洋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