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7月28日讯(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实习生 林思佳 海峡网记者 陈娜 实习生 林婷婷 文/图)标准的清式院落、仿西式建筑纹饰的栏杆,呈现了中国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风格的“无缝对接”,一如严复中西合璧的人生基调。初入严复翰墨馆,馆内陈设了馆长从各地收集而来的严复的作品真品,内部建筑也渗透着严复足迹。严复翰墨馆内介绍了严复每一阶段的人生经历,游历一遍下来,似寻味着严复的传奇一生。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勿造孽。” 这是翰墨馆内挂着的严复遗嘱,字字铿锵,令人不禁驻足沉思,追溯着严复一生所求。他耗尽毕生精力研究生物学、逻辑学、法学,并走上翻译道路,为国民开启思想的大门;他从西方采摘来自由、民主、平等的种子,致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种出花朵;他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仍告知国民要热爱生命,健康的体魄才是一个国家和国民强大的基础,他的睿智和大师情怀令人动容。
励志少年严复的探索之路
1854年1月8日,严复在一个医生的家庭出生,严复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间名医,父亲严振先有很深的国学造诣,人称“儒医”。从小,严振先对严复的教育就特别严厉,为他延聘名师,悉心管教,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严复五岁时,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七岁时,严复就到私塾学习,再加上父亲的辅导,打下了较好的学业基础。
严复九岁时被父亲送到“宗彝书馆”去念书。“宗彝书馆”的教师黄少岩在当时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明达的名师,但教学环境却非常差,书馆设在一个戏班的楼上,戏班经常要在上半夜排练,免不了锣鼓喧天,黄少岩为了不耽误严复学习,就让他在上半夜先睡觉,等下半夜戏班彩排结束后再起来读书。
严复11岁时,严振先又将黄少岩聘请到家中教学。黄少岩对严复管教严格,除了教严复经书外,还给他讲宋、元、理学案和典籍,这些知识为他后面在学术研究上打下了基础。同时,黄少岩还经常讲述明代东林掌故,东林党人不畏权奸、刚直不阿的精神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都令严复肃然起敬,终身铭记。严复一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变法主张等无不与他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1866年,严复才12岁,父亲严振先因抢救霍乱病人而受到传染,不治身亡。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一家人在经济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家境贫寒,严复无法继续走科举入仕之路,恰在此时,福州的船政学堂正在招生,学堂不但供给衣食住,每月还有四两纹银的补贴,严复便决定前去报名。
福州船政学堂此次招生考试的试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对于刚失去父亲的严复而言,对这样的考试题目,便触景生情,文章写得情文并茂,让当时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大赞好文,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为后学堂首届学生。
严复在马尾船政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的几年中,严复不必为自己的衣食操心,每月还可将学堂补贴的四两纹银悉数补贴家用。由于严复在学堂的学习成绩屡列优等,不论是月考还是大考,都获得许多奖学金,他就把这些纹银寄往家中帮母亲维持生计,因此更得沈葆桢的赏识。
遇人生贵人 引探寻西方富强奥秘
1877年,又是严复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被幸运地选中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到普茨茅斯海军基地实习三个月,随后经考试,被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录取。在英留学期间,严复“考课屡优等”,因此有很多时间到伦敦各大图书馆阅读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同时,他也幸运地遇见了自己的人生贵人——接待自己的大使郭嵩焘。
1878年2月2日是农历除夕,郭嵩焘在中国驻英公使馆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学子,严复等六名学生出席了郭嵩焘举行的小型宴会。席间,郭嵩焘详细询问了学生在英国的学习情况。严复向郭嵩焘介绍了在军校学习的情况,尤其对于英国教官教授通过掩体锻炼身心体魄的的方法赞不绝口。郭嵩焘一边聆听一边不住点头,暗自赞叹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日后定当是马群中的千里良驹。郭嵩焘是非常有眼光、思想开放又识才的人。虽说两人年龄差距甚大,却难得的成为了聊得来的朋友,郭嵩焘特别珍惜严复这一人才,而严复又非常崇敬亦师亦友的郭嵩焘。
每到周末,郭嵩焘都会邀请严复前往大使馆,与严复交流这一星期学习的书籍并分享感受。同时,郭嵩焘认为让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去英国的各个领域都接触一下,可能对今后的中国是非常有益的。于是,他就安排严复到英国的监狱、法庭去参观,到政府去考察,尤其是英国法庭里的被告可以与法官进行辩论,这与中国法制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对于当时的严复来说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了。所见所闻让严复慢慢认识到,英国为何会如此强大,它除了在技术方面先进,更贵于有良好的法治制度。于是,他开始了解到中国社会制度的缺陷并寻求如何使自己祖国摆脱积贫积弱状况的方法。
翻译《天演论》敲响民族危亡之警钟
40岁不到,严复就当上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但他仍未得功名。严复也不免“流俗”,前后参加了四次科考,最后一次落榜已是40岁。而在这之后的一年,中国甲午海战战败,使严复感受到了国危民困的切肤之痛,也唤起了他救亡图存的激情和勇气。
在甲午战败的大背景之下,严复要用一部译作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于是他开始翻译《天演论》,他相信赫胥黎关于生物发展的规律,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唯有强者才能生存,否则就要灭亡;他宣扬“适者生存”的绝对性和“与天争胜”的必要性,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民族的自决自救、奋发图强,是《天演论》所演绎的主旋律。
《天演论》一问世,国人如获珍宝,成为当时一本十足畅销的书,也为日后维新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初见此译稿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翻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影响不只是一时,而是几代人。
除了思想上的影响,严复在翻译界同样极具盛名,他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严复在翻译时并没有对原书照搬直译,而是根据需要选译了其中的一些部分进行,内容上有增减,有改造,且多有“按语”形式的创造性发挥。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严复,那便是‘爱国’”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严复,那便是‘爱国’,爱国表现在小爱与大爱,小爱是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妹妹、爱自己的妻子;大爱是爱群体,爱国家。不仅严复如此,严复对子孙的教育亦是如此,所以说严复的后代身体里流淌的是爱国的血液。” 日前,严复侄孙、福建省委党校教授严以振对记者如是说道。
严复的一生都在为民族存亡而忧思、而探索、而奉献,他的爱国情怀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共识。他的博爱、他对子孙的博爱教育也亦令人动容。严复对家中、严氏宗亲甚至是村中会念书的小孩都会进行资助与培养。据严以振介绍,其祖父与严复兄弟之情甚好。1919年其祖父过世,留下三位年幼的孩子,严复便承诺会尽力培养其父严家理至成年再归还其祖母。而不尽人意的是,1921年严复过世了。但是此时,严复大儿子严伯玉挑下重担。在严伯玉严格良好的教育下,严家理终于在1932年考上北京大学,成才后报效社会、振兴严氏家族。
严复侄孙、福建省委党校教授严以振
无独有偶。严复的第四个女儿严眉男是上海血液研究所权威的血液研究专家。当她听闻严教授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送去劳动教养,且留下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时,她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她一边写信安慰严家理,一边为其家中寄去资助。特别是当时严教授的弟弟严以京恰逢上幼儿园之际,严眉男承担了其所有的学费,不仅如此,严眉男还时常从上海寄来面粉、猪油等粮食以解严教授家中的燃眉之急。
如今的严以京已长成国内外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他是第一批公派前往美国学习的留学生,留美多年,却在祖国需要之时,义不容辞地放下一起回国、服务祖国。严教授说,这正是受严复的影响,严复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每一个严氏子孙都铭刻于心。
严氏家风:勤业重群冠中西 待人诚恳讲真话
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等是严氏子孙共同拥有和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严复一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在遗训中仍将国家之事摆在第一位,他要儿女们时刻牢记:中国人当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为根本,以国家为先,以群体为重。那份充满智慧的遗训,是沉淀在严氏后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拓宽严氏家族成员生命广度与深度的基石。有了这样的文化基因,出爱国将领,出两院院士,出教育专家,都水到渠成。
严氏家风的一脉相承也正源于严复一点点注入的教育。在孩子的学习上,他虽是将西学介绍到中国的先驱,却始终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他们规划了“先中后西”的成才之路;在为人处世上,他为孩子订立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勤谨”。在严复看来,“勤”代表了恒心与毅力,是求学立业所应具有的基本态度,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在家书中提醒三子严叔夏当勤勉好学。“谨”为专心,这在严复看来是治学做事的关键,他在书信中也同样告诫孩子们,要做到“谨”,必须耐得寂寞,守得孤独,以无所畏惧之心,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一点一点朝目标前行。
求实,对于严氏子孙而言,这不仅要落实在学习上,更要落实在为人处世上。据严教授介绍,待人诚恳讲真话是他们严家的传统基因!当时严复的三儿子严叔夏因怀着对共产党的满腔热情而被周总理任命为福州市副市长,而正因为他敢于讲真话而遭受打击,他因看不惯一些生活不检点的官员的作为而敢于提出批评,最后被打成右派。即使如此,严家人也从不畏惧,宁可不讲话,都要讲真话,这是率真的严家人所遵从的原则。
中国历来重视家教和门风。严氏家风的缔造与传承,是历代家族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严复的言传身教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严氏家族愈加绵延昌盛、繁荣兴旺。
责任编辑:杨林宇
- “严校长”的故事“圈粉”海内外2017-02-13
- 福州上岐严复家训家风馆开馆 吸引党员干部参观2016-09-21
- 福州人传承弘扬严复思想:培养越来越多“严校长的学生”2016-09-05
- 最新原创新闻 频道推荐
-
海峡大学生篮球赛昨日开幕 搭建两岸体育交流2017-11-14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