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本网原创>原创新闻
分享

海峡网8月11日讯(特约记者陈逸 子衿)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陈衍(1856-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晚称石遗老人,福州人,早年幕游各地,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无锡国专等学府。他以精深的诗学、儒学、经学、朴学、史学、经济学等造诣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留有大量诗文经史著作,他的“同光体”诗论对中国近代诗坛影响深远,被誉为“六百年来一人而已”。

千字古文一日成诵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四月八日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于福州一个书香人家,祖上于顺治年间由晋江迁福州,五代都读书不仕,靠设馆授徒为生。父亲陈用宾对子女的功课极严。陈衍2岁开始识字,3岁读《三字经》、《千字文》,4岁读《孝经》、《千家诗》,5岁读《四书》、《毛诗》、《尚书》、《左传》,7岁读《易经》、《周礼》外加《唐诗》。一直由其父亲自讲授,每授完一课,必督促牢记背诵。尚书中的禹贡、左传中的晋公子重耳出亡、城濮之战、泌之战、鄢陵之战等,动则数千言,均限娃娃一日背诵完毕。如有一字错落,必受呵责。

年幼的陈衍,白天听讲,晚上熟读课文,倦极就寝,次日黎明即起,立于案头,翻书朗诵,早饭还没做熟,便已能全部背诵了。

他11岁读完四书五经,17岁中秀才,19岁考入乌石山致用书院,专攻经史及文字学。他在夜里做梦也是读书。有一次梦至一楼阁,寂无一人,内有藏书数百橱,随手抽阅,均印有“石遗”二字。醒后便给自己取了“石遗”的号。

陈衍的兴趣,并不限于经史诗文,历代笔记、小说、传奇,以及山经、地志、金石学,就连枯燥的目录学都无所不读。在二十四、五岁时,他已学识渊博,文才出众。正因为他少承庭训,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国学基础。

陈衍非常重视对后代教育,不仅传授诗文经典,而且尤为重视崇德尚义的民族精神。他的为人处事和爱国情怀也为儿孙树立了榜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衍次子声渐借住在同学袁世荫家。突然洋兵闯入,欲奸污袁的新媳妇。陈声渐挺身而出,并用外语痛斥:“胆敢妄为,即上告你们主帅!”洋人羞成怒开枪将其杀害。陈衍《哀渐儿》诗云:“尔非道安弓剑徒,宁能为人护孤孀。谬思谈笑却羌胡,哀哉性命戕须臾。”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陈衍

陈衍教育子孙常说:“为学治业,均应辛勤,如啖余甘,先苦后甜。”2003年,陈衍家训被镌刻在福州闽江公园北江滨“名人名言长廊”之中,2014年又收入《福建家训》一书,作为精神财富影响并激励后人。

梁启超请他修改诗集

陈衍诗学精博,与志同道合的文人共同揭橥了“同光体”诗歌流派,成为“同光体”的领军人物,“时人称为诗坛救主”。1912年应梁启超之约刊登在《庸言》杂志上的《石遗室诗话》,每卷万言,风行海内,后生奉为准则。《诗话》及续篇共38卷,囊括了晚清民国300多位诗人,2000多首诗歌和1300多个句段,有左宗棠、刘铭传、张之洞、张佩纶、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林旭、严复、林纾、王国维、黄遵宪、陈宝琛、何振岱等等,也为“同光体”诗派创立了理论体系。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石遗室诗话(民国版)

梁启超多次拜请陈衍删改他的诗集。章炳麟筹组国学会,请陈衍主编《国学论衡》杂志。钱基博评价陈衍为“并世文章之雄也。”章炳麟撰联称赞陈衍:“仲弓道广扶衰汉,伯玉诗清启盛唐。”

“同光体”作为一种文学资源融入传统国学之中,并被新文学有选择地吸纳和发挥,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钱锺书都受到“同光体”的影响。

张之洞邀他当报局总编

陈衍一生历经数次重大政治事件,他以诗言志,立场坚定,留下了许多有爱国情怀的珍闻轶事。

1895年甲午战败,陈衍与林纾、高凤岐等人联名上书都察院抗议,由陈衍撰稿。1897年,陈季同、陈寿彭与林旭商议在上海创办《求是报》,林旭说:“办报必须文笔惊人,始能鼓动人心……非请陈衍加入不可。”《求是报》上陈衍的论说,深受各界欢迎。湖广总督张之洞得知,致电说:读《求是报》上陈衍的文章,光明俊伟,令人神往,必欲一晤。陈衍应张之洞所聘任官报局总纂。

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学部里的人惊恐万状,询问陈衍(1907~1911年间任学部主事)时局如何。他坦直地说:“惟有请今上逊位耳。”陈衍认为清朝气数已尽,武昌起义是顺应历史潮流。他率先剪去长辫,反对当遗老,并公开说:“一人有一人自立之地位。老则老耳,何遗之有?”1912年初,孙中山到访福州,陈衍为欢迎大会撰联:“有天下而不为,微斯人谁与归?”众人赞叹此联魄力大、意境高。

1932年“一·二八”事变,陈衍恰逢77岁寿辰,他决定不作寿,将筵席费慰劳抗日的十九路军,并赈济闽东水灾民众。5月,他与众知名人士及弟子拜谒福州于山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祠,勒石记录表明心迹。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于山戚公祠陈衍署名石刻

与钱锺书亦师亦友

陈衍有众多弟子,钱锺书是他最为看重的一位。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钱锺书(1910~1998年)字默存,号槐聚,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国学大家钱基博(钱锺书的父亲)与陈衍至交,十分推崇他诗学造诣,让长子钱锺书向陈衍学诗。陈衍在《石遗室诗话续编》中专门谈及钱锺书,教导他不要作那些舞风病鹤、穷愁凄怆的才子短命诗,要在格调上、肌理上多下功夫,读书养气,打牢根基,以使身心健康,后劲充足。

陈衍还为钱锺书诗集作序,鼓励他“以子之强志博览,不亟亟于尽发其覆,性情兴会有不弥广弥永独立自成一家者,吾不信也”。陈衍劝诫钱锺书婚姻大事不可循旧法,双方要志趣相投。钱锺书与杨绛新婚时,陈衍撰联祝贺:“一双同梦生花笔,九万培风齐斗楂”。此联一直挂在钱锺书与杨绛的书房内。钱锺书对陈衍推崇备至,曾写《论诗友诗绝句》云:“诗中疏凿别清浑,瘦硬通神骨可扪。其雨及时风肆好,匹园广大接随园。”(匹园为陈衍家后园,随园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家,他晚号随园老人)

1932年2月5日(除夕),钱锺书到陈衍家度岁。一老一少促膝对坐,说文谈诗,臧否人物,“谈燕甚欢”。谈话内容从国家大事、文坛逸事,到私人生活趣事,涉及严复、陈宝琛、章太炎、梁启超、林纾等二十余位著名诗人、学者,充满着对学问人生的真知灼见。钱锺书默记陈衍当晚讲话,回去后著录珍藏。1935年5月10日,陈衍八十寿辰,钱基博作有《陈石遗先生八十寿序》,就在席散告别时,陈衍对钱锺书怃然曰:“子将西渡,余欲南归,残年远道,恐此生无复见期。”钱锺书“以金石之坚,松柏之寿,善颂善祷”,陈衍才释然意解。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陈石遗先生八十寿序》钱基博著

1937年7月陈衍逝世,钱锺书在海外得悉作《石遗先生挽诗二首》哭之,足见钱锺书对陈衍满怀敬重、哀婉之情。1994年,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整理了陈衍对钱锺书谈话旧稿出版,钱锺书在封面写下苍劲的“石语”两字。《石语》书中,钱锺书不仅记述了陈衍谈诗论文、知人论世的真知灼见,还记录了陈衍对他的关怀、鼓励和提携,表达由衷的怀念之情。2010年,在陈衍玄孙女陈逸、玄孙女婿周建国恳请下,杨绛先生在《石语》笺注旁题写:“杨绛曾为此书粘衬”,赠“三坊七巷”陈衍故居收藏。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杨绛题词《石语》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原创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知名电竞企业遭“跨省执法” 超4亿资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