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本网原创>原创新闻
分享

他将诗钟的文人游戏传到台湾

福建与台湾同根共源。1886年,陈衍赴台湾入刘铭传制下幕府。在台期间,陈衍成诗文百余篇。连横《台湾诗乘》记:“刘省三(刘铭传)中丞……延侯官陈石遗孝廉掌记室。石遗……有《游台诗》一卷。”起源于福州的诗歌活动——“诗钟”传入台湾,陈衍积极推动“诗钟”在台普及。1913年,台北板桥林尔嘉、林景仁父子创设菽庄吟社,延请陈衍主持社课,并征诗海内外,轰动一时,陈衍亦成为菽庄吟社的领袖。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诗钟的计时工具

“台湾诗界二公”之一施士洁,1917年受聘随陈衍编修《福建通志》,二人常赋诗酬答,促进两岸诗学交流。《陈石遗集》收录有陈衍赠施士洁诗二首,其中一首:“莫说摊书拥百城,重围坐困断援兵。此中劫自非常急,不是寒蝉不肯鸣。江郎才已垂垂尽,倒峡词偏滚滚来。惭愧阙然无以报,聊将行潦酌尊罍。”陈衍与台湾名流交往多,诗词影响大,对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

除了写诗,陈衍还有大量译作。1901年,他撰写《货币论》,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货币的专著,又先后翻译了《日本商律》、《破产律》、《商业博物志》、《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商业区开化史》、《商业地理》、《银行论》、《欧美商业实势》等书籍。陈衍与严复、林纾在同一个时期,成为中国翻译界的代表人物。陈衍将“ECONOMICS”一词,首译为“经济学”,一直沿用至今。陈衍还在报刊杂志系列刊出翻译的西方商业经济学经典论著和撰写相关论文,被当地政府采纳、吸收或实行。

他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

陈衍宅内的匹园和花光阁在当时堪称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花光阁建成时,陈衍撰楹联:“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由陈宝琛书写。林纾寄诗祝贺,陈衍和了一首《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云:“敢云隐几日看山,只拟千忙博一闲。联扁分书已坡谷,画图传本待荆关。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循例吾家悬榻在,何妨上冢过家还?”此诗广为流传,福州“三坊七巷”也因陈衍诗句闻名海内外。陈衍卧室前凿一小池景观,福州诗社“秋社”曾集会以小池为题,留诗十多首,是近代闽都诗人吟咏活动的重要历史遗迹。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巨印

陈衍对同乡后辈林旭赏爱有加,沈瑜庆将长女沈鹊应嫁与林旭时,曾专门征求陈衍意见。沈鹊应自幼师从陈衍,林旭也时常追随陈衍左右。后来,林旭等“戊戌六君子”被斩于西市。陈衍悲痛万分,作《哀晚翠》云:“谈空说有便瞢腾,为证莲花有一灯。多事千言并万语,临厓撒手欠垂藤。”几天前,他还和林旭一起论诗文、谈国事,如今临难竟无“垂藤”相救,悲愤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1910年1月,清政府赐留学生詹天佑、严复等进士出身,此时严复已58岁,得此“殊荣”哭笑不得,诗作中流露出对清政府无视人才的愤慨。陈衍恐伤害他抱病的身体,急和诗安慰:“夫子雄才敌万夫,苦吟字字费踟蹰。偶将雁塔题名记,写入诗龛祭脯图。五十本来少进士,百年能几大胡卢?看君放荡无涯思,莫管南公与左徒!”陈衍对严复的学术成就评价很高,尊他“雄才敌万夫”,劝他敞开胸怀,对清廷的“恩典”付之一笑。

他主持编修的《福建通志》最完备

福州西湖宛在堂建于明代,诗人傅汝舟、高濲曾在此隐居。乾隆时黄任倡议复建并在堂中设立诗龛,奉祀福州诗人。林则徐组织重浚西湖时借为办公场所。宛在堂历经几修几圮。1913年,陈衍与陈宝琛、沈瑜庆等人商议修复,委托林炳章(林则徐曾孙)办理。宛在堂修缮后,陈衍撰联“聊增东越湖山色,略似西江宗派图”,悬挂堂前廊柱上。在陈衍主持下,将入祀诗人由福州府属各县扩大到全省,上溯隋唐,下迄近代,共270多人,每年上巳、重阳举行春秋二祭。

编修史志历来为地方大事,必举贤人大儒主持。1916年,时任福建省长许世英力邀陈衍回闽编修《福建通志》。修志总局设在乌石山“涛园”沈葆桢祠,由沈瑜庆任名誉总纂,陈衍任总纂。在陈衍主持下,修志历时五年,成书六百四十卷,约一千余万言。它迄今仍是省志中最完备的一部,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1929年,陈衍弟子施景琛成立福州古迹古物保存会,由陈衍任会长。该会从福州最古老的冶山入手进行修整,陈衍补书望京山、观海亭、筋竹岩、越壑桥等景点,为后世树立了保护古迹和传承文化的典范。   

有情趣的文人陈衍的另一面:烹饪高手,曾编撰中国第一部烹饪教科书

写诗、编志、带学生之余,文人还喜欢做菜。福建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室馆藏有一本手抄本《石遗室食谱》,署名“萧闲叟”,图书馆馆员廖剑华偶然打开这本食谱,在书的最后一页记载“《石遗室食谱》后改名《烹饪教科书》,福州陈衍先生编”,这让她颇为好奇。这本手抄本是陈氏家藏底本,1959年出让给图书馆的。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在“绪言”中,作者引经据典,列举了古代妇女“居家之职”,提出“烹饪之事,宜精而有法矣。精而有法,用钱省而可食,反是,用钱虽多无益。”其“饭菜论上”、“饭菜论下”,陈列中国南北不同的饮食习俗,诸如“北方多面食,南方多食米饭,而一日两餐则同”,“虽北方多面食,南方多食米饭,而一日两餐则同。江苏、浙江、福建各省,早晨必加一粥,所需腌菜一二味而已。广东、湖南北各省,则只用两餐”等。而书“后编”中还有70道菜谱,这些菜均为家常日用之饭菜,即使一百年后的今天,仍有极强的实用性。

陈仪曾赞陈衍做的菜可比北京谭家菜

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教科书时,陈衍用“萧闲叟”,一是纪念夫人,二为感怀夫人萧道管从1884年马江海战躲避战火于福州保福乡,始学烹饪之故。

陈衍不但学富五车,而且“治家勤俭,极富生活情趣,以‘君子不必远庖厨’自况,每当以诗会友时,常亲自下厨作佳肴奉客。陈家菜在当时颇负盛名,闻说当时福建省主席陈仪即盛赞陈家菜较北京谭家菜有过而无不及。”(陈步、江小涛编纂的《陈石遗集》)可以想见当年的福州的学者们是如何风雅的聚集在一起谈诗做赋,又是如何家常地聊起最近什么蔬菜瓜果正当季,怎样烹煮更有味。

在这本书中也随处是福州方言。商务印书馆老人蒋维乔曾回忆当时高梦旦与编辑“釜鼎之争”:编辑认为陈衍用“鼎”字太古,不普通,不可用。而高却坚持“鼎字乃日常所用之字”,二人争得声色俱厉。高梦旦是福州同乡对陈衍的表述心领神会自然不在话下。

也许正是因为陈衍并不署本名,只署“萧闲叟”的笔名,让这部烹饪教科书长期被人遗忘。

第一本烹饪教科书

这本《烹饪教科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教育部”审定的烹饪教科书。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在福州学者刘立身编著的《闽菜史谈》中也对陈衍的《烹饪教科书》有着记载:推翻清朝后,整个教育制度做了很大的改革,“民国初,当时的师范学校与女子中学均有实习烹饪的明文规定,但又没有合适的教材,时商务印书馆的闽籍人高梦旦、李拔可等熟知陈衍游刃有余,就请他撰写。陈衍遂写《家事科烹饪讲义》,全书三万余字,经教育部审定将其列为学校教科书,定名《烹饪教科书》。”这本书虽比袁枚的《随园食单》晚,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烹饪教科书。从1915年到1948年出了七个版本(后改名《烹饪法》),三万余册。记者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仍能看到1964年商务印书馆版的《烹饪教科书》在售,售价100元,可见这本书流传之广。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烹饪教科书》是“遵照部定规程编纂,以供女子中学及女子师范学校之用”的教科书,必然不等同于一般的食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参考书籍的前提下,陈衍编纂此书,按他在“编辑大意”中所言:“本书之著,实为创作,非如他种教科书,有东西书籍可以依据,虽不敢自诩为空前杰构,而经营惨淡,煞费苦心,阅者鉴之。”也就是民国时上女子中学或女子师范学校的女生,都在用福州人编写的烹饪教科书。

百年前的福州人爱吃什么菜

陈衍编写的70多道菜的食谱,应就是百年前闽人的主要的家常菜肴,在食谱中,有蒸米粉肉、川(汆)肉汤、炸排骨、炒腰花、烩羊肚丝、红烧鸡这些荤菜,更有海鲜的各种做法。陈衍编写得极为细致,每个食谱都分材料、器具、烹调、食法。比如“烩猪大肠”中的“洗法切法”所载:“猪大肠亦外面带油,里面有膋(音:liáo,肠上的脂肪)似油非油,至为肮脏,亦须将之油先洗干净,勿割去,然后将肠头用线结住,用箸顶着结处,将大肠里面反套过来,使里面翻作外面,用油及盐揉搓洗之,揉一道,水漂一道,使肮脏之膋尽去,试嗅之毫无气味,乃用剪刀剪开,摊平,宽约一寸,再分剪为两条,宽约六七分,切为骨牌块长八九分,再用水洗净。”

这样的菜谱无疑也将福州菜推广到全国,也难怪郁达夫来到福州,要写下那篇著名的《饮食男女在福州》,那里有他念念不忘的“西施舌”、蟳肉和蛎房……

玄孙女复原百年前的味道

而如今,陈衍玄孙女陈逸要复原百年前的味道。

陈逸说,“我觉得这事靠谱,有人仍然关注着这事,而这样的美食也能让福州人看到百年前编《福建通志》的高祖陈衍生活中另一个生动的侧面。”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陈逸复原陈衍菜式

她决定开一个名为“寻味百年”的微信公众号。复原陈衍菜已经做了三道。陈逸把陈衍的每一道菜尽量还原,把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她也会通过每一道菜,来说吃这件接地气的事,“会与现代人的味觉做对比,陈衍做教科书,并无功利的想法,但他的菜谱现在几乎没被提及,作为他的后代,通过复原来推广给大家。这些菜式其实是在做减法,减去浓重的调味料的味道,吃出食物本身的味道。用极简单的食材和手法,复苏现代人麻木的味蕾。”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诗人陈衍将“三坊七巷”远播海外(2)

陈逸与厨师刘会健正在复原陈衍的菜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原创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