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娱乐星闻>娱乐新闻
分享

著名编剧梁振华论IP蜕变史:从一个热词到一面镜子

梁振华

搜狐娱乐讯 在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编剧梁振华受邀出席了2016 故事驱动大会,故事驱动汇集国际全媒体领域的精英及先锋人物,为展示及探讨新观点、新热点、新潮流提供最佳交流平台。在故事驱动大会现场,梁振华针对“IP热与中国影视现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演讲一开始梁教授就抛出了问题,他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来谈文学,影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视角。影视和文学的接轨是世界范围的现象,但在中国的这一两年得到了超乎寻常的热切关注,根因主要在于——IP。

卑之无甚高论,IP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有蓝本的影视改编。梁教授表示:“我并不排斥改编,三年前改编了南派三叔的《怒江之战》,目前也在改编钱莉芳女士的《天意》;我改编这些作品并不是因为它们是IP,有庞大的数据作支撑,而是这些作品提供了有意味的想象空间或认知视角,让人眼前一亮,有创作的念头。然而,今天流行的IP开发,情形要复杂得多。”

梁教授认为IP作为一个语词,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蜕变轨迹

第一阶段:一个热词。大概在一年半以前,零星地在不同场合听说“IP”这个词,我问IP难道不是网络地址?回答说是“知识产权”。当时,编剧维权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果强调知识产权概念的“IP”能保护原创,那对我们来说将是巨大的福祉。然而,事情没有这么乐观。

第二阶段:一股潮流。在前一个阶段,IP并不是行业内部人士或创作界的朋友使用的词汇。但当它成为一股潮流,IP开始进入行业内部。各种项目会上,很多策划人、制片人、购片人、导演、编剧口中高频出现的词语变成了IP,网上有很多专家写的关于IP的长篇大论,谈到IP的影响力、关注度、受众基础、“大数据”。于是,我粗浅地理解:所谓IP的意义在于,在做一个项目的过程中,以前置的方式索取先于影视项目启动所获得的受众基础。

著名编剧梁振华论IP蜕变史:从一个热词到一面镜子

《天意》概念海报 

第三阶段:一种现象。2015年是IP年,这个现象今年依然在持续,甚至越烧越旺。我咨询过身边一些同行,大致归纳一下:现在上门来找职业编剧的项目有六七成是IP项目,正在开发或待拍摄的项目里面也有六到七成是IP项目,而互联网上有超高热度的项目有八九成是IP项目。这个比例未必准确,但多少令人惊诧。而以往的改编作品,在电视剧剧作中占据的比例要低得多。此外,作为制作人在跟播出平台打交道的过程中,IP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也一定是占优的。所以说,IP成了一种现象,甚至是当下行业的显学。

第四阶段:一种霸权。当一种话语变成一种霸权的时候,这种话语似乎要重新命名这个行业。也就是说,一种新型的创作方式、营销思维和开发方法逆向地对我们的影视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话语霸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行业内的几个现象:第一,很少谈剧作,都在谈IP;第二,很少谈创作主体(即编剧),只谈用户体验;第三,回避原创,都在信奉数据;第四,我们搁置了对文化经典的追求,主要看的是利润的增值。

《怒江之战》海报

《怒江之战》海报

作为大众艺术,一开始就是文化诉求的矛盾体:既要精英又要民主,既要市场接受又要艺术品格,既要票房数字还要美学格调——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大众文化恰恰是在两端具有张力的博弈中得以生存延续,向任何一端的过度倾斜,都会给这种文化形态带来难以想象的劫难。

梁教授认为,今天的“IP热”,成了一面镜子。这个热炒多时的准资本概念,已经威胁到了影视行业的整体文化生态。很多编剧同行疾声呐喊,编剧行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通过“IP”这面镜子,应该反省:这股潮流,正在把影视行业往哪里引领?我们对艺术的传统文化生态和美学秩序,还应不应该持有敬意?在资本的驱动下,做一个安静的手艺人到底是难还是易?

在这样一个急速转轨的时代,一切现象都处于不确定性当中。除了吸引眼球的“变”和“新”,是时候去关注那些“常”和具有恒久意义的事物了。

责任编辑:刘维斯

相关阅读
关键词: J.K.
最新娱乐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楼市利好政策效果持续 市场预期逐渐修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