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资讯频道
分享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文化探寻暑期实践队在泉港区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泉港区,感悟泉港的地域文化底蕴,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中,为泉港区的发展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助力构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

实践队第一站前往涂岭镇樟脚村陈平山烈士陵园开展以“缅怀陈平山烈士:铭记不朽英魂,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首先在烈士陵园管理处的大厅,聆听讲解员关于陈平山烈士的成长经历、革命斗争历程介绍。然后,大家在烈士陵园前举行了庄重的缅怀献花仪式,以表达对陈平山烈士的敬仰之情。最后,实践队前往陈平山故居参观学习。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暑期实践队泉州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队第二站为樟脚村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前欧村文明礼堂。举办了一场意义重大的普法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享,提高村民们的法律素养,让法治精神深植人心。

实践队第三站抵达樟脚村古民居。这些古民居据史载建于清朝嘉庆四年,队员们穿梭于这古街之中,长木巨石、土砖红瓦,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其包涵着的无限智慧依然熠熠生辉。在四通八达的街巷里,有一户小作坊在天色微蒙时便升起袅袅炊烟,这是手工豆皮传承人陈燕霞的日常。她不仅精通豆皮制作的传统技艺,还致力于技艺的传承、发扬与创新。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老顺天饭店探寻涂岭猪脚的奥秘,郑师傅的热情招待和细致讲解,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涂岭猪脚的独特魅力。一份匠心,一份传承,看似普通的美食背后,是聪明的涂岭人民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智慧结晶。

实践队第四站在秀溪村采访了曾任村书记的百岁老人吴秋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静下心来聆听一位百岁老人的故事,从他的生活经历中探寻长寿的奥秘,感悟那份跨越世纪的智慧与从容。在交谈中,他多次强调勤劳的生活态度,并谈到“勤劳是生活的基石,没有勤劳,就没有今天的我。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能牢记这一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勤劳的品质永远不能丢。”

实践队第五站探访了红运当头螺钿传承基地。螺钿工艺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珍宝,以其独特的材质美感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著称。在国家一级技术大师、螺钿工艺第四代传人庄细强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了解了螺钿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并亲身体验了贝壳的打磨和镶嵌过程,深切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与典雅。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暑期实践队泉州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队第六站泉港区黄素土楼,探访泉港四代掌中木偶戏剧团。木偶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生动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了实践队员的浓厚兴趣。实践队队员与木偶戏传承人黄汉忠师傅深入交流,学习操纵技巧。黄师傅的耐心指导和生动讲解,让实践队对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队第七站山腰盐场。在这里,实践队队员见识到古法晒盐的相关工具器械,并亲身体验了古法晒盐中的全过程。从集卤上水到铲出集堆,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盐工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通过实际操作,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海盐与日常食用盐的区别,还发现了海盐在盐雕、香薰、药盐、清洁保养等方面的广泛用途,对制盐工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实践队第八站探访了国家非遗福船传承中心。福船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之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福船制作现场,队员亲眼目睹工匠们将一块块木头打造为一艘艘精美的福船,不禁为工匠们精湛的造船技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在展览馆中,队员们了解了福船的发展历程,并集体制作古船模型。通过此次探访,实践队队员学习到国家级非遗福船的制作技艺与航海知识,更深刻体悟到福船文化所蕴含的勇敢、坚韧和开拓精神。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暑期实践队泉州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队最后一站涂岭镇镇政府,实践队与镇党委副书记陈志刚和镇团委书记蔡金娜举行了关于本次来泉港的实践感悟的座谈交流会。针对实践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实践队成员深切感受到涂岭镇的山水人文与深厚文化底蕴。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表示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服务形式,探索更多契合时代需求与乡村实际的发展路径,汇聚更多力量与智慧,助力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全新活力。(陈弘力 陈俊峰 康雅淇 /文 张怡晨 胡伟涛 /图)

责任编辑:易初

最新资讯频道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六福珠宝2024周年庆发布会: “金”喜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