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200多米深的三号矿坑、穿越阿依果孜矿洞、探访地质陈列馆……依托近年来推动的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作,闻名遐迩的新疆可可托海老矿区通过环境治理逐渐完成转型,火热的工业游招徕了不少各地游客。
阿尔泰山脚下的可可托海,出产我国已知17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0多种,曾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原料,可可托海因而被称为“功勋矿”。20世纪末,可可托海因资源日渐枯竭面临发展难题。
“企业效益差、污染重。看到邻近风景区游客源源不断,我们也想盘活手头的资源。”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公司总经理冒松山说,2013年,可可托海工矿区正式列入全国首批独立工矿区试点单位实施改造搬迁工程,为发展工业旅游带来契机。
“新疆自然景观名声在外,而可可托海工业旅游资源独树一帜,且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冒松山说。然而,早期生产生活对可可托海生态环境影响不小,要真正转型发展第三产业,首先得对矿区环境进行综合修复整治。
在独立工矿区转型支持下,总投资37.6亿元的综合治理工作将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当地首先关停碳化硅厂、电解铝厂等。“企业产值从2011年的1亿多元萎缩到2000万元,日子过得艰难,但这是必须要经历的阵痛。”冒松山说。
植被恢复、危旧房屋改造、修建公路……6年来,可可托海昔日陈旧的城区因综合整治焕然一新,周围裸露的群山重新披上“绿衣”。当地物尽其用,利用三号矿脉尾矿堆改造成为游客广场和接待中心,并进行覆绿作业。三号矿坑、地质陈列馆得到妥善保护,前者还在去年11月成功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与此同时,被关停的碳化硅厂正改造成为文创园区,吸引文旅企业入驻。已废弃30多年的阿依果孜矿洞也在修复后重新开放,成为热门体验景点。可可托海通过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正逐渐将老矿区打造成一张旅游“新名片”。
矿区“重拾”昔日荣光带动了稀有金属公司加快转型。不少员工就地转岗,进入新成立的旅游公司从事保洁、餐饮等职业,全镇人均年收入增至1.5万元左右。
“看到如今的可可托海道路笔直,绿树成荫,我和当年在这里奋斗的父亲一样感到自豪。”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谭胜利说。
责任编辑:胡君毓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漳州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启动2019-07-12
- 工业支撑助三明“弯道超车”2019-07-10
- 7月10日全国铁路将调图 铁路警方强化重点治安问题整治2019-07-09
- 最新旅游资讯 频道推荐
-
2019“湘湖对话”将发布《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2019-07-15
-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 何以中国丨闽派文化“活起来”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