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旅游频道>旅游资讯
分享

铿锵顿挫的《玛纳斯》演唱,色彩绚丽的哈萨克族刺绣服饰,柔润拙朴的和田桑皮纸……7月30日,北京,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疆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一批来自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惊艳了中外记者。

《玛纳斯》唱出幸福感

“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可是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一代代地流传……”这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中的诗句,53岁的江努日·图日干巴依从未想过能在国家级新闻发布会上唱给全世界听,看到中外记者为他和徒弟的演唱驻足、鼓掌时,心中满是幸福。

《玛纳斯》共有8部,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和他的子孙率领家乡人民和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演唱者叫“玛纳斯奇”,能演唱三部以上的人叫“琼玛纳斯奇”。

江努日来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从13岁时开始跟随国宝级大师居素甫·玛玛依学艺。40年来,江努日对诗文感悟不断加深,同时也看到国家对《玛纳斯》及其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一年比一年好。

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保护研究中心干部玛纳斯·吐尔地别克介绍,近年来,克州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成立玛纳斯保护研究中心,培养各级传承人,还与中央歌剧院共同创作了大型原创歌剧《玛纳斯》,到国内外巡演扩大影响力。

在传唱中,《玛纳斯》成为推动克州旅游业的新引擎,当地围绕这部史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八方游客,江努日也在乌恰县的汽车站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

“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住着宽敞舒服的安居房,有了工作,还收了一个天赋好的徒弟。”江努日说,工作之余,他用国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买服装、乐器、培养徒弟,师徒俩一起努力传唱《玛纳斯》。

绣花针下的锦绣生活

幸福感,也存在于塔城地区额敏县哈萨克族绣娘努尔达娜·阿德列汗的心中。

在新闻发布会展示区,努尔达娜身穿绣着牡丹花等图案的长裙,头戴钉着彩珠的帽子,双手分别捏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如行云流水般画几笔,一幅精美的刺绣花样就跃然板上了。

努尔达娜从小酷爱刺绣,她画的花样新巧别致,常被绣娘们拿去作为花样绣在地毯、靠垫、服饰上面,她本人也在不断创作中,成长为巧手绣娘,并将爱好发展为事业。

近年来,新疆努力推动非遗走出“深闺”,进入市场,逐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水平,较好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抓住机遇,努尔达娜于2012年发起成立一家刺绣合作社,她负责设计和跑市场,别的绣娘负责生产。几年下来,合作社已经有了一批固定客户,产品卖到国内外,2018年实现销售额60余万元。

努尔达娜说,创业中得到政府的很多扶持,倍感幸福。2016年,她们的合作社入驻额敏县库鲁斯台民族手工刺绣市场创业孵化基地,当地政府免费提供了店面和缝纫、绣花设备,还设立民族刺绣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绣娘到疆外学习刺绣技艺和电子商务等。

桑皮纸焕发新活力

古老的技艺迎来新生机的同时,造福越来越多的新疆农民。和田桑皮纸传承推广人、新疆国画院秘书长魏宝山有着深刻感受。

魏宝山指着案上画在桑皮纸上的哈密瓜清晰的纹路说,和田桑皮纸自带淡淡的黄色端庄大气,质地柔韧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是很多画家钟爱的画纸,但有个缺点就是贵。

和田桑皮纸的贵,源于繁琐的制作工序,包括削桑树皮、浸泡、锅煮等九道,由手工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桑皮纸渐渐被其它纸张取代,造纸匠人不得不转行,古老的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魏宝山说,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田地区通过大力培养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桑皮纸文创产品等多方努力,让桑皮纸热销起来,给造纸匠人带来可观的收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这门古老技艺。

经济导报驻北京记者邢宝华说,新疆把传承和保护非遗与增收相结合,将来一定还会取得更好成效。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艾琳娜也给新疆的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赞美。

责任编辑:胡君毓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旅游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日本米价连续12周创新高 一袋大米均价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