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东南网10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10月13日,南平市绿色发展创新大会暨军民融合生物产业产学研对接会在武夷山市成功举行,共对接项目106个,23个项目现场签约。

这是南平点绿成金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作为福建生态屏障的南平,生态是南平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绿色是南平发展最亮的底色,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水美城市建设等打造出国家级绿色“名片”,七大绿色产业体系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经验。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抚今追昔,擘画南平绿色发展宏伟蓝图的,正是10多年前担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面对新世纪发展新形势和资源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他高瞻远瞩,创新思路,在全国率先谋划和推进生态省建设。“通过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最终实现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举旗定向,高屋建瓴。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谋划,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到南平调研,要求“发挥比较优势,走有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殷殷期盼,谆谆嘱托。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这一思路,让绿色发展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出一条有别于沿海地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

南平创建国家级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县5个,森林覆盖率从71.1%提升至77.3%,森林蓄积量从1.34亿立方米增加至1.6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从旅游生态经济区,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再到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南平咬“绿”不放,勇于创新,选准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生物制品等七大产业,推进点绿成金。

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增值链,让农业“绿”起来。南平市通过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和创新渠道模式,“武夷”品牌逐渐打响。目前,全市共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件、中国驰名商标25件。

绿色制造成为南平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电制造等主导产业向绿色制造升级,去年对南平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3%。“十二五”期间,南平累计接待游客超1.1亿人次,旅游业成为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成为南平发展的新增长极。

5年来,南平GDP年均增长9.5%,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114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逐一展开;邵武、建阳、松溪、政和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武夷山市实现从偏远山区小县向著名旅游城市的华丽转身。南平还坚持将更多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超过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3%和10.9%。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