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12月4日讯 (东南网记者 缪志涛 苏琳) 12月1日,福建日报全媒体日前推出“文脉颂中华”系列专题报道,旨在以非遗为切入点和主题,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东南网、《新福建》客户端、海峡网、闽南网同步上线网络专题《文脉颂中华》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共设置了包括新片速递、非遗展示、走进非遗、传承人说、新媒聚焦在内的多个版块,除了呈现福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福建人民了解我国“非遗”开辟了线上窗口。
福建是我国“非遗”资源大省,众多的“非遗”项目,既带有强烈的“海洋”气息,又存留了浓郁的“中原”味道。目前,福建有国家级“非遗”130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490项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南音、妈祖信俗、漳浦和柘荣剪纸、闽南民居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人类非遗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非遗优秀实践名册”,是我国迄今在国际“非遗”保护三个系列唯一的“大满贯”省份。
“文脉颂中华”系列专题推出的首期微纪录节目《詠到梅花桩法妙 春来桃李苑留香》主要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詠春拳第八代“指”字辈传承人郑祖杰的镜头,讲述詠春拳在他及其弟子的努力下,如何将这一门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拳法发扬光大。
月悬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说的便是南拳。常言道,天下南拳出福建,而詠春拳,也不例外。
詠春拳作为南拳的一脉,起源于明末清初,为福建南少林五枚师太所创,在香港功夫电影的黄金时代中走出深巷,广为人知。
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截拳道,最初便是源自詠春拳,当时的郑祖杰,还未拜入师门,自由爱好武术的郑祖杰,在电视上跟着李小龙的寸劲比划的时候,便下定决心要苦苦去追寻詠春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郑祖杰在报纸上看到了李小龙的同门兼生前好友,詠春拳第七代嫡传弟子郑忠大师的整版报道,便“千方百计”拜入郑忠门下,这一拜,学了二十年。
“从喜欢兴趣爱好,到痴迷到了解到敬畏,再到一种担当的过程,你越学越了解中国传统的武学文化,非常地博大精深,我们也从练习过程中成长过来,所以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兴趣爱好,那是初级阶段。”郑祖杰如是说。
那么高级阶段是什么呢,按照郑祖杰的说法,那便是传承与发扬。2009年,詠春拳被纳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福州詠春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咏春拳正式进驻福建警察学院。这点星火,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势头。
如今弟子100多人,而学生不计取数的五枚詠春一脉,在小学校园,大学,警营部队,詠春堂内,在郑祖杰以及他的弟子拳掌的方寸之间,延伸开来,把詠春拳的视线从世界范围内拉回到福建。而后,再走向世界。
“最初的福建詠春拳,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可能大多数人,包括中国人,外国人,他们最初认识詠春拳是通过李小龙,通过叶问的一些影视作品,其实广东的詠春拳是属于发祥地,而福建作为詠春拳的发源地,却鲜为人知。世界那么大,靠福建也不够,靠广州也不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靠所有我们詠春的弟子共同来传承与发扬,让这个文化能够更渊远流长。”
郑祖杰说完时,我们可以从郑祖杰眼里看到“天下武学本一家”的庞大“野心”,而往小处说,詠春拳带给他的信念感,已经超越了拳术本身的意义。
按照詠春拳第八代“刀”字辈传承人叶绍嵘的说法,武学是为了平息纷争,而不是挑起事端,止戈方为武。当一门武学成为一种武力时,那么便沦为下乘,刚虽猛,但易折。
正如詠春拳祖训里面的第一句话:要求后学弟子们积极传承正气。传承与正气,在拳法中所蕴含的哲理,才使得这门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拳法,时代变幻,穿越古今,却依然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黄仙妹
- 詠到梅花桩法妙 春来桃李苑留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詠春拳”2017-12-01
- 文脉颂中华2017-11-30
- 福建非遗传承人赴台交流侧记:茶香漆艺舞咏春2017-11-03
- 校园老师多才多艺:数学老师讲课融入咏春拳理2017-10-09
-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用“互联网 ”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生命力2017-09-16
-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京启动2017-09-15
- 曼哈顿的咏春拳师2017-08-03
- 路见男子追打女子 咏春拳传人出手一招制服歹徒2017-03-02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福建省“我们迈向新时代”主题征集活动受欢迎2017-12-04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