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自9月15日启动以来,走过了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有序推进,反响热烈。来自近百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通过亲身体验、实地采访,被非遗之美、传承人的故事深深打动,并以朴实、亲切、生动的新闻语言如实报道,打开了一扇网民了解、关注非遗的新窗口。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最多的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多处。这些精彩绝伦的中华“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堪为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也是人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

“非遗”若不能随着时代演进和发展,必然会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今随着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了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此次活动期间,贵州的侗布、刺绣、造纸,福建的惠和影雕、蔡氏漆线雕,山西的堆锦、剪纸、面塑,湖北的汉绣、黄梅挑花、孝感雕花剪纸等一些传统工艺,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吸引网民、感染网民,为开创非遗保护的新局面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想法。

“网风”劲吹,“非遗”保护和传承更有生机和活力。当前“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提出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具体项目。“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通过网络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传统老手艺,也发掘了个性化、生活化、有历史感的年轻匠人作品,为“非遗”作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古老的非遗开始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今年以来,苏绣、油纸伞、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戏等,就纷纷出现于腾讯手游《寻仙》中。“拾翠”“妙趣剪纸”“东家”“手工客”“哇陶”“慢艺手工汇”等手工艺类移动应用,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至于2017年还被称为“非遗直播元年”,“非遗”借助互联网越来越走进人们视野。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次“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就能够通过融通多媒体资源充分展现“非遗”之美,借助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浓郁炎黄儿女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杨飞)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拼多多发布Q3财报,“减免+扶持”举措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