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典出山西:皮影戏的戏里戏外

编者按: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马越:上期节目我们聊到皮影戏的来源,这期节目我们来聊聊皮影戏的发展情况。皮影戏到公元十世纪宋朝时进入极盛时代,在张择端的记录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生活状况的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几处皮影戏演出的情景。元代皮影戏随军传到了南亚。在阿拉伯半岛影响最大的是土耳其。公元十七世纪,明万历年间传到土耳其,土耳其人把它发展为本国的影戏,创造了很多本国不同性格的人物,最有名的人物是“卡拉格兹和哈吉瓦特”。

赵飞:没想到,这些小玩意如此受国际社会的宠爱,还纷纷融入了自己的文化特点。

马越:有很多国外的戏迷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赵飞:你刚才说的那两个土耳其的皮影人物有什么来历么?

马越:卡拉格兹和他的朋友哈吉瓦特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布尔萨清真寺的建筑工匠,他们十分擅长讲笑话,工人们常常停下手里的工作来听他们讲段子,耽误了工期。当时的统治者苏丹为此大怒,也担心他们的影响力会煽动当地的叛乱,于是处死了这两个人。后来苏丹又后悔了,为两个人树了碑。工友们却把他们的笑话一遍遍的讲述,就这样新的皮影戏的主角诞生了。土耳其人很喜欢卡拉格兹这个人物,因此,在土耳其皮影戏还有“卡拉格兹”的别称。

赵飞:虽然皮影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马越:而且皮影戏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赵飞: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全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马越:这个模式和我们现在的电视剧、电影拍摄过程非常相似。这要从源头上说起,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

赵飞:2006年,孝义皮影戏和多地的皮影戏一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更多人的加入。"这是众多皮影艺人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心声。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