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探艺莆田“非遗”:莆仙唱遗韵 木雕见文心

微型木雕随身佛。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学磊 摄

中国青年网莆田9月22日电(记者 周学磊) 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誉称,悠久的历史孕育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里是著名的“田径之乡”、“戏剧之乡”、“民间音乐之乡”、“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木雕之城”。  9月21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福建行开启莆田之旅,走近并探寻莆田“非遗”项目,听南戏遗响,看木雕绝艺,领略中国工匠技艺之美。

据介绍,莆田拥有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妈祖祭典》、《莆仙戏》、《莆田木雕》、《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和《莆田九鲤灯舞》等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9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莆田“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莆田木雕、留青竹刻、错金银工艺与莆田戏等。这些技艺承载着莆仙大地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见证着莆仙文化的历史变迁,是数千年华夏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艺莆田“非遗”:莆仙唱遗韵 木雕见文心

金镶玉错金银作品。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学磊 摄

错金银工艺中国古代金属装饰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我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用在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青铜器物件上作为装饰图案。它是源自于绘画的灵感,以青铜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出精美华丽的图案效果。

错金银工艺以美玉为基体,采用金银丝(片)制成纹式及图案,通过锯割、开槽、拔丝、压丝(片)、錾花、镶嵌及镜面等工艺手法,使金丝(片)与基体完美融合在一起,达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从而实现以金体作为绘画效果的镶嵌技艺。

探艺莆田“非遗”:莆仙唱遗韵 木雕见文心

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图》局部。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学磊 摄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其发端为寺庙古建雕饰和佛教、妈祖造像,犹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莆田工”工艺自成一格,以精到的“斧头功”打坯、定型,工具与刀法相辅相成,匠心独运,堪称一绝。

探艺莆田“非遗”:莆仙唱遗韵 木雕见文心

莆仙戏演出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学磊 摄

莆仙戏,现存的中国最古老而又独特的地方剧种之一,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之美誉。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 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保留了大量早期南戏音乐的原始形态,是唐大曲、唐宋词曲、里巷歌谣等各种音乐融合演变而成,其音乐唱腔风格独特。行当脚色承袭南戏规制,其生、旦、靓妆(净)、末、丑、贴、外等七个行当,素有“奇、古、特”之美誉。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曾以“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诗句盛赞莆仙戏。

探艺莆田“非遗”:莆仙唱遗韵 木雕见文心

竹刻作品。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学磊 摄

留青竹刻,是利用薄似纸张的竹皮不同层次颜色表面,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的工艺品。福建兴化竹刻宋明时期就形成了流派。清乾隆中期,刘氏入闽第36代孙刘材成创办竹木雕刻作坊,演绎竹子深雕、浅浮雕、镂空积留青等技艺。刘氏竹刻大胆尝试不同材料几十种刻法,并将笔墨意韵的干湿浓淡应用于刀法之中,形成独特风格。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