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学习戏曲广播操 图片来源: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
非遗故事进校园 怀梦致远彰美德
民间传说是城市精神的文脉。随着黄鹤楼传说、木兰传说、伯牙子期传说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汉三大传说概念呼之欲出。还有卓刀泉传说、“贱三爷”的故事、“惟楚有材”传说等让老武汉人津津乐道的非遗民间文学,构成武汉城市形象的特质与要素。
学生们观看战马表演《木兰从军》 图片来源:黄陂热线
相比其他非遗项目,非遗故事的传承基于口耳相传。“听家乡的故事,聊我们的非遗”,武汉市东西湖区文化馆走进武汉市吴家山第一小学开展非遗主题活动,播放《古井的传说》《张三异故事》等短片,讲述《约食墩的传说》等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的非遗,了解家乡的文化。
许多民间传说蕴含着诚信、友善等中华传统美德,而木兰传说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就是忠孝节义的典范。日前武汉市黄陂区打造了《超级木兰少年》研学大课堂,以具有本土特色的木兰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为期一天的研学之旅中边游边学,传承木兰精神,争当智勇双全的黄陂好少年。
非遗戏曲进校园 梨园绽蕾初吐芳
大武汉,“戏码头”的称号由来已久。到长乐茶园听汉剧、到满春茶园看楚剧、到汉口新市场大舞台品京剧,成为老武汉人心底里温暖的记忆。为使汉剧、楚剧等非遗戏曲重放光彩,武汉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改善戏曲创作生产场地条件、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戏码头”复兴正当时。
武汉市硚口区“戏曲进校园”嘉年华活动中学生们表演《生旦净丑》 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作为完善戏曲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武汉开展得如火如荼。武汉市硚口区以《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及音像资料为载体,每年邀请楚剧、汉剧等专业演员走进校园,开展戏曲演出、戏曲辅导讲座等系列活动达100多场,让戏曲常驻校园,让学生体验国粹戏曲的魅力。
戏曲课程不断创新形式,让孩子们从“知戏”到“懂戏”“爱戏”。武汉市常码头幼儿园自编儿童戏曲广播操,向孩子们普及戏曲知识。武汉市崇仁路小学雷寿平老师创建校园偶戏团,带领社团学生排演《西游记》《天仙配》等传统剧目。还有一些学校将戏曲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创设,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方位体验非遗戏曲传承。
非遗手工进校园 指尖飞舞展技艺
许多传统技艺在武汉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即有民间工艺作坊遍及三镇。武汉非遗传统技艺,不但有制作出精美工艺品的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等,还有烹制出特色美食的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等,它们从传统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蜕变与再生。
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学生制作民俗手工艺品 图片来源:武汉晚报
绢扇20元一把,中国结大的15元、小的10元……日前,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民俗文化艺术节热闹举行。在学校老师和非遗传承人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吉庆街摆起了10余个摊位,现场制作起绢扇、面塑、剪纸、风筝等近10种民俗手工艺品,进行义卖。这是该校首次将“非遗”学习成果搬上街头,小学生们的精湛手艺赢得围观市民纷纷点赞。
今年,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聘请了雕花、剪纸、风筝、灯笼、泥塑等方面的13位非遗传承人作为学校客座讲师,每周为相应社团的学生上一堂“大师级”手艺课。在课程中看到剪纸艺术家骆清霞将红纸剪做灵动的兔子,面塑大师高志和手中的黏土变成纤毫毕现的鹦鹉立在枝头,不少学生迫不及待地跟着学了起来,随着不断练习也练成了好手艺,成为非遗小传人。
非遗武术进校园 传承文化强体魄
武汉是一座别具江湖气息的城市,江湖里当然少不了大侠和武功。杨氏洪门拳、木兰武术等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在湖北省、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武术操、武术文化在武汉校园走热,不仅使孩子们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得以强身健体,而且在切身体验中传承了非遗文化。
武汉市江汉区百灵幼儿园开设鱼门拳幼儿社团 图片来源:江汉幼教
传承非遗武术,从娃娃开始,武汉市江汉区百灵幼儿园开设了鱼门拳幼儿社团,邀请有多年鱼门拳研习心得的教练每周定期为孩子们免费授课。抱拳行礼、樵夫砍柴、渔翁撒网一个个招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孩子们还为学习鱼门拳排演了儿童剧《七品芝麻官》,趣味横生。
在第二届武汉市中小学生“六一杯”武术比赛中,参赛者由首届的278名倍增到529名。赛场上学生们一招一式演练得有模有样,引起围观的游客掌声四起,叫好不断。除了太极拳、剑、扇等等国家规定套路,非遗项目武当沌阳拳、洪门青龙拳也亮相比赛现场,充分展现了武汉市挖掘整理传承传统武术的成果。
责任编辑:赵睿
- 厦门:"剪纸”非遗进校园 2017-12-13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荆楚大地弘扬戏曲文化有门道2018-01-25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