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影动指尖 “荷花仙女”唤醒千年皮影记忆

李娟(右一)教外国小朋友学习皮影戏。本人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张群)“最近在准备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上要表演的节目,叫《欢乐生肖》,目前正在紧张排练中。”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告诉记者,春节临近,她希望能用皮影传统艺术给大家带去节日的祝福与问候,为春节喜庆氛围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底蕴厚重。在泉城济南,皮影戏作为一股“新生力”,见证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历史巨变。

2008年,济南皮影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李兴时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自此,李兴时、李娟一家肩负起传承的使命,经过不懈努力,济南皮影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卡通皮影、斗牛士皮影和日语、英语配音的皮影戏横空出世,备受欢迎。

百年传承 融汇山东琴书等特色曲艺

李家皮影戏的传承,是济南皮影戏历史的缩影。

19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家皮影创始人李克熬结识了一个“挑影子”的人,此人能够凭借一双灵巧的双手和独特腔调的说唱,将巴掌大小的“小人物”赋予灵动的生命。自此,李克熬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皮影戏,并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兴时创作的皮影戏版《西游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传播到东南亚一带,李家皮影崛起。

影动指尖 “荷花仙女”唤醒千年皮影记忆

李兴时皮影戏版《西游记》。本人供图

“济南皮影戏的一大特点是,艺人既要做得了皮影也要唱得了皮影戏。一般情况下,两人一台戏或者一人一台戏。”李娟介绍说,陕西皮影戏的皮影制作和皮影戏表演是两个行当,有比较完备的体系。

但是,由于从业人员较少,济南皮影戏从皮影雕刻制作,到剧本创作、导演,直至表演等所有的环节,都是皮影艺人自己完成,“有时候一台戏,需要二十几种配音,我一个人可以全部搞定。”李娟说,配音不是简单的“出声”即可,而是需要根据人物特点,自如切换腔调、控制语气起伏。

在百年的传承发展中,济南皮影戏吸收了山东琴书、西河大鼓、快书、评书、坠子、相声、小品等曲艺特色,并深深地扎根于济南当地艺术土壤之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早期济南皮影戏表演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脚本,除了一个故事主线是确定的,语言的组织几乎全靠现场发挥。”李娟说。

所谓皮影戏,包括皮影和表演两个部分,没有皮影也就无所谓表演,而制作皮影的材料也十分讲究。清末时期,济南皮影的制作材料是容易买到的兽皮,包括猪、羊、牛、驴皮,兽皮经过刮毛、浸泡、晾干之后,进行绘制、雕刻。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李家皮影日益受十里乡亲的欢迎,街坊邻居自家杀猪宰羊后经常会特意把兽皮留下来,送给李家做皮影用。

“兽皮制作的皮影虽然保存时间长,但缺点是易吸潮,表演遇到阴雨天,容易受潮卷边,不贴屏幕。”对此,李兴时尝试用塑料制作皮影,以让观众欣赏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精雕细刻 一人舞动20多个皮影人

皮影是李家吃饭的家伙,养活了五代人。

似乎从有记忆开始,李娟的生活就没离开过皮影。小时候,李娟经常看见爷爷拿着皮影,但当时,爷爷不允许她动皮影,更不允许她以后从事皮影戏方面的工作。

不过,从六七岁开始,李兴时会每天给李娟布置一个作业:画一幅画。随着李娟画功的不断进步,每日课后作业难度不断升级,李兴时开始要求她每天拿出半小时来练习剪纸。

“爷爷经常搬个板凳坐下,给我个侧脸,让我以最快的速度剪出他的侧影。”李娟笑着说,有时候爷爷读书看报,觉得插图上的人物造型十分有特点,就会立马拿着报纸找到李娟,指着上面的人物一字一句地说:“今天你就画这个。”

“其实,有时候还挺不想画的,小孩子嘛,老是想着放学后能出去玩。”李娟坦言,曾经埋怨过爷爷施加于她的重压,但因为惧怕不怒自威的爷爷便只能加快画画的速度和质量,无形的压力反而给了她极大的动力,促使她的画技日益精进,效率越来越高。

再到后来,一幅画、一幅剪纸变成了九格漫画。李兴时要求李娟每天画出九格漫画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能讲得通,这一天的绘画作业就算是完成了,否则,继续改直到他满意为止。

“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训练,我渐渐地喜欢上了皮影,这也对我后来从事皮影戏的传承有很大帮助。”李娟感慨地说,10岁那年,爷爷看她是真心喜欢皮影,再加上希望李家皮影手艺传承下去,便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学习皮影戏。

15岁时,李娟独立登台演出了人生的第一部皮影戏《荷花仙女》,20多个皮影小人在她的手中不停地舞动,时而跳起舞,时而翻跟头。

《荷花仙女》的演出对李娟来说意义非凡,所有的人物造型都是她反复揣摩人物特点,精心绘制雕刻出来的,“美女多为阳刻,光留脸上的边,中间都刻空,表现女人精致;丫鬟多为阴刻,留的多一些……”李娟滔滔不绝地说着每一个细节,仿佛说的是昨天发生的故事。

一个人物造型,光绘制就需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而一个完整的皮影则需要几千刀的精雕细刻,花费时间少则三天,多则十天。“皮影人物的脖子、手等与竹竿的连接点,经常使用的话易断裂,需要修补或者重做,皮影颜色也得定期加固。”李娟说。

推陈出新 皮影助力公益、走进校园

李娟大学的专业是儿童英语教育,2007年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幼教老师。

全职从事皮影戏文化传承工作,是李娟之前所从未想过的事情,直到2008年,济南皮影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紧接着,演出、宣传、进校园等各项活动纷至沓来,“非遗传承必须干,要干就要尽力干到最好。”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时69岁的李兴时又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早晨天还不亮就张罗着检查皮影、竹竿,准备搭建舞台的道具。

“爷爷年纪大了,每天起早贪黑,太辛苦了。”李娟心疼爷爷,经常抽空给他打下手,再加上自身有教育工作者的经历,皮影戏进校园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她的肩上。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来越重视,李兴时的演出活动急速增长,进校园的传承宣传越来越多,于是,李娟索性辞职,全职从事皮影戏文化传承事业。

“我现在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都要进校园,教孩子们皮影制作和表演。”李娟说,她还编了关于皮影戏的教材,理论部分则由学校老师平时上课时进行讲授。

李娟认为,皮影戏进校园,对非遗未来发展发挥了里程碑作用。在与教学的过程中,她会根据学校特色及学生年龄段,并结合时代新声音进行创新,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课程和皮影戏,让皮影戏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4年,李娟参与表演大型舞台剧《我家就在岸上住》,首次将皮影人扩大到一米多高,实现了一次创新性的突破。2017年,李娟制作的三米乘两米二的皮影“大凤凰”惊艳亮相某运动会,由趵突泉小学的十名小学生共同舞动,深受观众喜爱。

《趵突泉传说》用英语演绎中国传统皮影戏,让皮影戏越来越国际化;大型皮影舞台剧《孝女移海》把皮影搬到了大舞台上展示,孩子们身穿皮影服饰使二维皮影立体起来;皮影戏《芙蓉仙子》的舞台扩大至八米,将皮影戏演出升华到大型舞台剧的档次,是一次重大的创举……多年来李娟不断努力通过皮影形式融合孩子们喜欢的音乐和语言,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并传承非遗文化。

影动指尖 “荷花仙女”唤醒千年皮影记忆

李娟(中)乐于投身公益,今年元旦期间,曾为白血病儿童带去皮影戏表演。本人供图

皮影助力公益,爱心融汇传统。2018年元旦,李娟带着她心爱的皮影,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白血病儿童献上精彩的皮影戏,让他们度过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节日。“今年小年,我会前往齐鲁医院,为住院的白血病儿童带去一丝‘年味’。”这对李娟来说,也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李娟的身影也越来越忙碌,从大年初一到正月二十,她每天的行程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正月初七到正月二十每天晚上,我会在济南趵突泉公园进行公益演出。”虽然是室外免费表演,天寒地冻,但是李娟却爽朗地笑着说:“过年嘛,大家图个喜庆,观看传统皮影戏,更有节日的氛围。”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