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这些只在日历上被熟知的二十四节气,能听吗?

有一支鼓队将这些声音,用或震撼、或细腻的敲击,用巧妙的编排变为可看、可听的精彩表演。

这支叫“潮響鼓社”的鼓队来自广东潮汕,他们所打的鼓叫二十四节令鼓。在鼓社创始人李康迪的带领下,鼓队将海外的华人之音迎回故乡,并传承开来。

李康迪:在鼓声中传承潮汕之音

潮響鼓社创始人李康迪。受访者供图

气势磅礴的华人之音 重回故里

在台上将鼓打得“风生水起”,在台下负责鼓队运营的李康迪,其实并非学打鼓出身,而是正儿经八百的体育专业高材生。

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拿到体育教育运动学硕士学位的李康迪,在组建鼓队之前,就是国家篮球一级运动员,而且成立了自己的健身俱乐部。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李康迪的事业生涯会顺风顺水。

2013年,自从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上接触到二十四节令鼓之后,李康迪对二十四节令鼓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不务正业”。“他们都说我的专业是打鼓,业余才是经营健身俱乐部。”李康迪笑言。

让李康迪这么着迷的二十四节令鼓有什么魅力?

二十四节令鼓是马来西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始人之一的陈再籓祖籍广东潮汕。二十四节令鼓根据中国二十四节气命名,每个鼓都有自己的节气名,不同节气鼓的声音高低各异。根据不同的组合,节令鼓能敲打出不同的节奏。表演时,节令鼓的表演气势磅礴,经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心潮澎湃。

尽管二十四节令鼓生于异国他乡,所敲击的却是古老的潮汕旋律。可以说,李康迪与二十四节令鼓的“缘分”源于潮汕侨乡与海外剪不断的乡情,这也从李康迪给鼓社所起名字“潮響”二字看出端倪:来自潮州家乡的声音。

非盈利做工作室 造就“混搭”团队

从2013年开始,李康迪集结了一帮爱打鼓的青年人。最初招募的鼓手多达55人。然而,到第一次表演,队员只剩28人。

数字的递减正是打鼓辛苦的说明。

尤其,作为一个鼓手,最开始学的并非鼓点、韵律、动作,而是学会搬鼓。“表演时候我们都要自己搬鼓。我们总说鼓手肩上扛的就是责任。一个鼓25公斤,往往重复练习50、60次,才能把鼓搬起来。女孩子经常搬到大腿乌青、肩膀乌青。” 这就给不少刚加入队员一个“下马威”,还没打鼓不少人就开始打“退堂鼓”。

李康迪:在鼓声中传承潮汕之音

在潮響鼓社成立之前,队员们在潮響二十四节令工作室的组织下进行表演、训练。受访者供图

苦虽苦,李康迪却认为,这正是潮汕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吃苦耐劳、坚持、团结。“如今各种各样的App已经让生活方便很多,有时候甚至会让人变懒。但是传统文化其实需要‘做出来’,从打鼓这方面来讲,它是让人体验、坚持,对塑造吃苦耐劳的品格有很大帮助。”

作为一个非盈利团体,鼓社的队员全部是志愿加入,不计酬劳。五年下来,李康迪和团队每周三练习风雨无阻。“越是没钱的事儿越是要坚持,越是有钱的事儿反倒可以放慢一点。”这句话成了鼓队队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此外,作为一支靠兴趣组建的团队,“潮響鼓社”的成员被李康迪比喻为“百货公司”,团队里面有幼师、瑜伽教练、出纳、警察、快递小哥、室内设计师、电信工程师、陶瓷加工厂老板等等。

“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行业五花八门却能在一个团队中合作,互帮互助?其实,正是打鼓让我们找到共鸣,打鼓是不需要太多语言交流的,大家用鼓声交流,而且一个鼓点学会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李康迪的团队中有一位47岁的队员,由于节奏感不好,一年的时间只学会打20秒的节奏。但是他还是坚持天天训练,并在训练之余服务团队。

经历低谷 创新上再出发

从2013年建立潮響二十四节令鼓工作室到2017年建立潮響鼓社,李康迪培训的鼓手累计不下1000人,培养的鼓队更是遍布小学、初高中、企业等不同团体,真正将潮汕鼓声放大出去。

曾经,2015年,由于失去训练场地,李康迪的团队人数急速降到6人,对李康迪带来不小的打击。面对这些,李康迪把训练地点搬到远离人群的一个城郊废弃工厂,并坚持训练。逐渐的,离队的鼓手们又回到了团队。而且,随着鼓队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潮響鼓社还曾被请上央视的舞台。

李康迪:在鼓声中传承潮汕之音

潮響鼓社如今每周在潮州古街“牌坊街”坚持公益表演。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摄

在这一过程中,李康迪开始思考对二十四节令鼓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任何一个文化,包括潮绣、木雕等,能够传承下来,是因为有故事。年轻人愿意去了解‘潮文化’,也是因为有故事。一个文化的价值在于别人愿意认识、愿意参与,如果不了解,何谈接受?”

李康迪认为若想保持二十四节令鼓的生命力,就要在原有节令鼓表演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让大家有感受、有感动,尤其是让年轻人能接受。

于是,在掌握了传统二十四节令鼓打法的基础上,李康迪从鼓阵、打法上琢磨创新。

一场圆满的节令鼓表演,首先听到的是声音的协调性、旋律的和谐;其次,是手指手腕的敲打节奏;最后则是舞台表现及各种表演动作的到位程度。看似恢弘的表演背后,是无数细节的打磨和反复推敲。对于并非职业鼓手的李康迪和队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以外行自称的李康迪,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我除了看打鼓表演,还看唱歌表演、看舞台剧,琢磨打鼓表演上的事情。”每次表演,李康迪会将表演录成视频,反复观摩,去掉不和谐的地方,打磨节奏,调整肢体动作,做到整齐划一,做到“一个声音”。李康迪还经常自掏腰包听大师的分享课,看顶级鼓队的表演,力图在现有基础上作出风格,做到创新。

在李康迪和队员的努力下,他们已经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二十四节令鼓表演作品。例如,在作品《潮響-惊蛰》中,猛烈的鼓点配合人的呼声,让人感受到了“一声惊雷响惊蛰”中万物重生的寓意。每每表演,作品都会引来青年人的驻足、叫好。

“鼓会震动人心,无论是非洲的手鼓,还是中国古代的战鼓,都是用鼓声凝结民族情节,振奋人心。我们要用二十四只鼓,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韵律。”

三个月前开始,潮響鼓社坚持每周在潮州著名的古街牌坊街进行公益表演。“这几年,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更好了。我记得前几年,我们第一次二十四节令鼓训练营开营的时候只有5个人,但是目前这个人数已经上升到每次50个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逐渐提升。”说到这,李康迪对二十四节令鼓的传承很有信心,“未来,希望潮州能够举行国际鼓节,让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打击乐团体都到潮州来,让市民领略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打击乐表演魅力。”(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潮響鼓社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