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下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举办的“苗绣学堂”在北京举行。来自贵州黔东南苗寨的绣娘顾兰花(中)、龙大芬(左)和李敏(右)身着苗寨传统服饰,向学员介绍了打籽绣、数纱绣和双针绕线绣三种濒临失传的苗绣技法。中国网/白韵之 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白韵之 实习生高铂宁)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几千年来,苗寨秀娘一边唱着歌,一边把自己的想象与生活一针一线地“书写”在一件件美丽的盛装上。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的苗绣技艺濒临失传。为保护苗绣技艺,社会各方积极行动。在1月23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举办的“苗绣学堂”活动中,记者不仅看到了社会对苗绣技艺传承的决心和行动,更了解到如今的苗绣已经成为苗寨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顾兰花就是这样一位“绣”掉脱贫帽、带领苗乡姐妹闯出脱贫致富路的绣娘。
顾兰花(左)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亲善大使、马来西亚华裔影星杨紫琼(右)现场讲解“打籽绣”的绣法。中国网/白韵之 摄
顾兰花是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棠镇梅香村一位普通农家妇女,也是梅香村的领头人。梅香村地处偏远山区,全村共154户685人,是贵州省三类贫困村,在本地无工可做的青年男女往往选择离乡进城务工赚钱,留守村中的多是老人和儿童。顾兰花作为梅香村党支部书记,在贵州省“锦绣计划”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尖上的幸福”项目支持下,继承苗家传统刺绣技艺,带领村民发展苗绣产业,做大做强苗绣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指尖上的幸福”精准扶贫的成功范例。
“我十三岁开始学习刺绣,这是我们苗族的传承,家家都绣。嫁到梅香村之后,整个凯棠镇我绣得最好,参加比赛都获奖的。”顾兰花自豪地说。
自幼精于刺绣的她,在2013年参加了当地妇联举办的“百佳绣娘”大赛,这次比赛不仅让她获得了“刺绣女状元”的称号,也让她看到了苗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商机。她认为,梅香村虽然穷,但这里有很好的苗绣手工艺,如果能把村里会刺绣的妇女组织起来搞刺绣,一定可以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顾兰花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村里的妇女学习刺绣技术,她把自己多年的独门刺绣技术无私地教给村里的妇女们,一方面想让这份传统手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想让大家尽快上手。
最初,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做法,觉得刺绣耗时长,产品也无处销售。“绣出来没地方卖,那就得找出路啊。那段时间,我基本天天在外面跑,到处找企业来投资。”顾兰花说。
2015年,顾兰花组织创建了凯棠镇梅香兰花手工刺绣基地。刺绣基地开办苗绣班,每期能为四五十位绣娘做培训,一期培训班的时间在一周到半个月不等。顾兰花解释说:“这要取决于绣娘学习的速度。而且,年轻人没基础,需要手把手教;老人有基础,但还是年轻人订单完成得更好,所以我们现在把学生都交给老人教,一代教一代,让她们有接班人,把苗绣传承下去。”
2016年,在凯棠镇政府和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凯里市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承接绣娘培训800余人次,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300余人。而绣娘们手工绣的手机包、领带、衣绣、裙绣、鞋绣,包括半成品和成品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已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美国、德国、俄罗斯、瑞士等国家。如今的刺绣基地和合作社已实现了“一带一,一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5个村寨妇女参与发展刺绣产业。
梅香村280位绣娘中有七八十位能够承接苗绣订单,每人每月收入最低1500元。这一做法把绣娘们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培训,共同工作,实现了年轻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不仅收入提高了,而且解决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据了解,除了苗绣基地,梅香村还有蔬菜基地、黑猪饲养、稻田养鱼等多个项目,均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就黑猪饲养而言,对贫困户,政府每年给“三头猪”的补助,一头猪给700元,养成后政府帮助销售到市场,获得收入。
2017年,梅香村集体收入三十余万元。从2014年开始,梅香村以每年脱贫一批的速度,分四批,于2017年年底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我们很感谢国家,‘锦绣计划’让妇女在家门口就有钱赚,把这个政策用好,就能勤劳致富。我们要感恩党,跟党走。”顾兰花说,“现在看到刺绣带来的收入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和妇女的经济状况,更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面貌,创业中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延伸阅读:
锦绣计划
2013年7月,贵州省妇联正式启动“锦绣计划”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妇女手工产业脱贫,现已培育了1000多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训绣娘5万名,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已达到50亿元。
指尖上的幸福
2015年4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启动“指尖上的幸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赋权与发展”项目。旨在以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为基石,关注性别平等,为当地女性赋权并促进她们的自我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以社区为主导、以女性为主要参与者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减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
责任编辑:赵睿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模式再造 瓷艺升级——透视德化陶瓷文化产业2018-02-0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