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新华网记者 赵银平

【学习进行时】新一年两会在即,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与您一起品味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年两会中那些深入人心的比喻。

1、绣花

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两次用到“绣花”这一比喻。

3月5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3月8日,习近平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绣花”,一针一线,针密线韧。习近平以此为喻,说的是精细、精准的工作方法。

唯有精细化管理,大城市发展才能针脚细密、严丝合缝,才能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发展活力。唯有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全过程才能环环相扣,也才能扎扎实实帮百姓脱贫致富。

“绣花”,绣的是城市扎实细密的内里,绣的是农村稳扎稳打的未来。

2、方向盘、安全带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关键在领导干部。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

手中之权,用之于民,则稳行于大道;用之于私,则必会跑偏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领导干部“清风两袖”,方能永葆初心,“车”行千里而无忧。

3、石榴籽

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在新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之所以汁水饱满,是因为有众多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共同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至理之言。

4、眼睛、生命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没了“心灵的窗户”,生命难免失色。没了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将生态环境比喻为“眼睛”和“生命”,习近平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言而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5、啃硬骨头、攻城拔寨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很多地方已摘掉贫困帽子,旧貌换新颜。好啃的骨头已被啃掉,小坡小坎已都迈过,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是最坚固的堡垒。

是最难的阶段,却也是曙光在望的时刻。狭路相逢勇者胜。当此时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齐心协力,不愁打不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是梦。

6、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

丛林要欣欣向荣,必须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自然生态如此,政治生态亦如此。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

对已烂到根的树木,需霹雳手段彻底拔除之,以正视听,以正纲纪。对“病树”和“歪树”,则须正其主干,剪其病枝,使之恢复挺拔,此乃真正爱护之举。

治党必须从严。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危害的是整个政治生态。此喻发人深省。

7、盆景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盆景”式扶贫,实乃搞“面子工程”,仅供“观赏”。此“盆景”处移花接木、花团锦簇,彼非“盆景”处则仍是贫困如故。

扶贫,要的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让国家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要的不是宣传和汇报时的涂脂抹粉,而是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要的不是一隅的华而不实和虚假政绩,而是满目山河锦绣,再无疮痍贫苦。

与其费尽心思搞“盆景”,不如踏踏实实做实事。扶贫“盆景”,可以休矣!

8、加减乘除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正处在动能转换、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如何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习近平在2015年3月9日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为其支招:做好加减乘除。“加法——投资、需求、创新,减法——淘汰落后产能,乘法——创新驱动,除法——市场化程度。”

东北重振雄风,需要的是脱胎换骨、破茧化蝶。通过“加减乘除”重新排兵布阵,变“二人转”为群英会,以一时之痛一时之难,换可持续发展长久发展。此招是振兴东北的“大招”。

9、稻草人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我曾专门讲纪律问题。生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政治纪律,多少纪律,问题是执行得不好,有些人觉得纪律是“稻草人”,不在乎,现在就是要严明纪律。各级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监督、奖惩措施要跟上。不防微杜渐就会溃于蚁穴。

田里的稻草人,吓不跑偷嘴的鸟儿。若纪律成了“稻草人”,则会让蠹虫横行,坏了党的形象,失了民心。

习近平用此喻指出,莫让纪律成为“稻草人”,而要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手乱伸者敬之畏之。

10、钉钉子

历年两会上,习近平多次用到了“钉钉子”这一深刻比喻。

2015年3月9日,习近平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谈民生工作时指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2014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和2013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习近平在谈到作风建设时,都提到了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指出要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无论是民生工作还是作风建设,“钉钉子”,强调的都是落实。

钉钉子,需要的是一锤接一锤,锤锤有力;干工作,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落到实处,锲而不舍。

习近平之喻,用心良苦,言浅意深。

责任编辑:黄仙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