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尔焱(左)与徒弟李艳玉(右)试验新制的木偶。 李凌生 摄
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各地民俗千姿百态。农历六月廿四,是上杭县白砂镇最重要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当地和周边各路戏班云集于水竹洋,通过祭祀、巡游、展演等活动,纪念客家木偶戏的祖师爷“田公元帅”。一年一度的田公元帅信俗活动,不仅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目,更成为上杭县客家木偶文化节的重要内容。
木偶戏是集雕塑、戏曲、表演操作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其中,木偶雕刻是木偶戏的起点,也是整个行业的根本。作为上杭县艺术中心的木偶艺术指导,75岁的曹尔焱是客家木偶雕刻技艺第三代传人,从22岁开始从事木偶雕刻,至今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是当之无愧的木偶制作大师。
出身于木偶世家,曹尔焱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木偶表演艺术,17岁时开始随团演出。“演而优则刻”,经过几年积累,曹尔焱对木偶的理解渐渐成熟,于是在22岁时开始学习木偶雕刻技艺,从此成为集制作、表演、演奏于一身的全能木偶艺人。
客家木偶曾经在闽西地区有过辉煌的历史。据统计,清末民初仅龙岩市所属七个县市区有148个戏班,其中上杭就有86个。“那个时候逢年过节都有请戏的习俗,一年到头跑个不停。”曹尔焱亲身经历过行业的兴盛,也见证着曾经的惨淡。
上世纪70年代,曹尔焱所在的上杭县木偶剧团解散,他被遣返回乡,开过手扶拖拉机,后又进入当地一个水电站工作。1977年,县木偶剧团得以复办,曹尔焱主动放弃相对清闲的水电站工作,重新进入剧团,再次拾起刻刀。
“以前活目木偶的眼珠只能上下转动,曹师傅进行改进和创新后实现了左右转动,大大提高了演出的观赏性。”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主任邱保铭告诉记者,曹尔焱不仅继承了祖传的工艺,还对工艺进行了诸多改进和创新。1986年,曹尔焱随团参加了在泉州举办的首届国际木偶节,由其设计制造的“喷火”木偶技惊四座,成为那次木偶节上的一大亮点。
“我16岁进剧团,那时候就拜曹师傅为师了。”曹尔焱的弟子李艳玉说,那个年代的很多老师傅比较保守,不肯轻易传授自己的手艺,但曹尔焱对年轻人总是有问必答、耐心指导,从提线、唱腔、演奏到雕刻,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2000年,曹尔焱退休,但与原单位的联系从未间断,“闲不住”的他甚至在家中专门腾出一间房作为木偶雕刻的工作室。因为表演需要,上杭县木偶艺术传习中心经常需要很多新的木偶,而当人手不够的时候,曹尔焱就是最可靠的“外援”。前年,由于长期用眼过度,曹尔焱的右眼患上了白内障,这给雕刻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原来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现在要两个小时来做”。尽管如此,曹尔焱依然放不下手里的刻刀,“雕的时候很充实,停下来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木偶戏是客家文化的瑰宝,一定要传下去。”作为行业老前辈,客家木偶艺术的传承始终牵动着曹尔焱的心。近几年,上杭县加大了对客家木偶等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这让曹尔焱感到很欣慰,尤其让他自豪的是,前一阵子他的徒孙黄妃浣参加了福建省“海丝茶道”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带着《木偶茶艺》在南非登台亮相,实现了几代木偶艺人的夙愿。“木偶戏的未来要靠年轻人,我对他们很有信心。”曹尔焱说。(记者 李凌生 马悦 通讯员 林斯乾)
责任编辑:赵睿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文化搭台 演绎古城新活力2018-03-0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