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国之“基”,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国家”,而优良家风则谱就国之“魂”。在海丝文化的浸润下,历经世代传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文化”。鲤城微事重磅推出“家在鲤城”栏目,从家出发,讲好 “身边故事”,铭记优秀家训,传承良好家风。
【家在鲤城】第六十八期
鲜活技艺跃指尖 竹编一梦五十载
凌文彬正在编织花木兰头部
在西街613号,一幢两层的民宅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区凌文彬竹编工艺坊”,其中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是竹编大师凌文彬的栖身之所,这里不仅是卧室,也是厨房,更是他的工作室。房间内散落着许多竹篾和工具,年过古稀的凌文彬独居陋室,孑然一身,拥有一技之长却半生潦倒,尽管如此,他仍坚守着竹编技艺,一做便是半辈子,也正因他的坚持,竹编,这门濒临失传的绝技才能大放异彩。
一场车祸 重新踏上竹编路
1963年,16岁的凌文彬从艺于泉州工艺美术厂,在竹编车间学习竹编。刚开始,凌文彬学的只是简单的编织竹篮。后来兴趣愈加浓厚,凌文彬开始跟厂里的师傅学更多更细的竹编技艺。兴趣加上钻研,使得凌文彬竹编技艺有了质的飞跃。1972年,凌文彬创作的作品《瓜棱瓶》《万寿盒》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其中《瓜棱瓶》被摄入电影《工艺美术》一片中,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大荧幕,凌文彬深受鼓舞。
一双粗手用竹篾“穿针走线”,演绎着细腻的“外镶插式人物编织法”。
也正是这一年,凌文彬遇见了竹编技艺的引路人——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当时卢思立告诉我,竹编不仅仅可以制作成器皿,还可以创造出动物、人物等。”这句话启发了凌文彬,他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向,一番钻研后,独创了“外镶插花”竹编技术,成为泉州竹编工艺区别于其他地方竹编工艺的鲜明特色。
然而,生活总难顺遂人意,改革开放之后,泉州传统的竹编工艺市场逐渐萎缩,1989年,泉州工艺美术厂关闭,凌文彬不得不另谋生路。在生活的压力下,凌文彬选择了依靠摩托车载客维持生计。可是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戏弄了他,1995年,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使得凌文彬大腿严重骨折。
车祸之后,凌文彬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极力反对的举动——拿出车祸赔偿剩下的一万元医疗费以及变卖摩托车得来的钱,重新投入竹编创作中。要知道,这些钱可是凌文彬拆除腿部钢板的手术费。因为这个决定,直到如今,钢板还在凌文彬体内,他也因此落下了腿部残疾。
一本书籍 逆境之中不言弃
2002年,凌文彬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由他创作的“博古狮瓶”获得了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那是当时参展并获奖的唯一一件竹编作品。
虽然作品获了奖,但凌文彬的生活却未得到改变。在那段困苦的日子里,凌文彬曾经到花圈店扎花圈、到工厂保安室当门卫,以赚取生活费。由于对竹编过于痴迷,当时正在做保安的凌文彬,竟在上班期间脱离岗位去做竹编,因此被工厂开除。“你就是不务正业!”凌文彬的固执,使得妻子一怒之下搬回娘家居住。万幸的是,在这之后,凌文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厂长,允许他一边工作一边做竹编。
谈及为何如此执着于竹编,凌文彬解释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本有关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的书籍。胡荣华在书里这样说道,‘以前象棋是供人娱乐的小玩意,但是他对它有兴趣,于是坚持下来了,所以取得了成功’。”正是这段话给了凌文彬启发,让他在逆境中依然有勇气坚持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总有收获,凌文彬的《古师瓶》《手瓶》《龟盒》《鸡盒》和《孔雀瓶》共5件竹编艺术品被福建省艺术馆收藏,《香熏》《象熏》等多件竹编艺术品也被泉州市艺术馆收藏。近些年,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凌文彬的竹编艺术也渐渐受到了关注和赏识,2008年6月,凌文彬被评为福建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2012年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一次尝试 创新技法盼传承
随着年纪增加,凌文彬更渴望自我突破。2011年,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做一件有科学意义又有创新的竹编艺术作品。 画图纸,找材料,凌文彬想做的是一个高4.16米、肩宽2.08米的竹编“花木兰”。如此庞大的“花木兰”可不好做,从设计样图到完成头部的制作就花去了近2年的时间。
在这次创作过程中,凌文彬大胆创新,发明了“隆点花”的编织花纹。“隆点花花纹远看细腻,近看虽然粗糙,却具有工艺性。”凌文彬小心翼翼地捧着花木兰脸部的竹编成品介绍着,如今7年的时间过去了,作品仍未完工,“我不着急,我只想要把作品做好就行了。”凌文彬希望这件出自泉州的竹编作品《花木兰》,将来可凭借独特的神韵惊艳天下。
凌文彬说,他对竹编情有独钟,越学习越感到竹编知识的高深。从买竹子、破竹块、晾晒、削成竹篾、再到编织,制作一件普通的竹编工艺品通常需要三个月,期间还必须研究磨具的制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要让现在的年轻人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从事竹编50多年,凌文彬依旧热情不减,甚至随着技法的日趋娴熟,不断迸发新创意。而眼前,他最着急的便是传统竹编手艺无人传承。为此,凌文彬经常走进泉州各中小学课堂,为孩子们讲解竹编技艺。“要想让这些传统手艺留存下去,除了年轻人的坚持,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先让这些手艺存活下来,这样才对得起这些老艺人们苦苦坚持的不易与初心。”(综合整理于东南早报、泉州网、东南网)
责任编辑:赵睿
- 泉州七旬非遗传承人 挑战竹编新极限 2017-04-26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吉林省成立全国首家二人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03-2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