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彭德平与他的“动物世界”

彭德平,四十多岁的年龄,三十多岁的长相。不管是看年龄,还是看长相,在寿山石雕刻界,他都是小字辈——平时说话没他的份,开会前排没他的座。可是,动物雕刻的“大腕”潘惊石却十分看好他,认为他是寿山石界最有灵气的年轻人之一——“他刻的动物有精神、有魅力”。

“动物”的眼睛

彭德平刻的动物,眼睛特别有神,感情特别丰富,对着它们的眼睛,你能从它们的眼光里读出它们的心思。

学艺时,小彭的师傅常教导他说:“画龙点睛,说明整头动物眼睛是最关键的。”

听了师傅的话,小彭就特别注意观察动物的眼睛,三天两头往动物园跑,在虎园、猴山面前一蹲就是一整天。回到乡下,他就盯着妈妈养的鸡鸭鹅看,有时看得连饭都忘了吃。

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彭德平悟出了自己的门道。他发现,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眼睛大不一样。肉食动物总是目视前方,因为它们的双眼是长在前面的。要捕捉动物,就要随时准备出击,因此肉食动物的目光非常集中,表情也特别凶狠。草食动物与之相反,它们的眼睛都是分开长在头的两边,随时要提防天敌的袭击,所以目光分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除了实物的写真,彭德平还注意从古代经典作品中学习前辈对动物眼睛的刻法。前些年,圆明园铜兽首在国外拍卖,彭德平在电脑前一趴半天,仔细推敲古人对十二生肖的理解和雕刻技法。经过多年的细致观察和刻苦实践,他刻刀下的动物眼睛日趋有神,似乎打开了它们的“感情世界”。

作品上了境界,自然粉丝趋之若鹜。在北京,有人为彭德平建了一个小型“动物园”,吸引了许多人观展。一天,一位女士经过展柜时突然惊叫着跳起来。原来,展柜上的一座响尾蛇石雕实在太逼真,把这位观众吓着了。细看那头响尾蛇,不管是雕工还是色彩都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策展人把响尾蛇放在角落里,不料在暗处,蛇雕眼露凶光更吓人,不得不遗憾地把它收了起来。

石雕的生命

有人问彭德平,创作时最重视手中石雕动物什么方面?他思考良久,坚定地回答:“动物的生命!”

彭德平出生在古田县一户农民的家里。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年少时他并不受小伙伴喜欢,久而久之就成了“宅男”,一个人关在家里与自己养的小动物为伴。彭德平的小小心灵感到,动物才是他最好的朋友。

他可以与小蚂蚁“对话”,可以和小乌龟“沟通”,在他心目中,小动物都是有感情的,与它们讲起心里话,一说就是大半天。他说,家里最多时养了二十多只小鸟、六十多尾的鱼。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他观察和理解了动物许多不为人知的表情和反应,这让他的动物石雕作品更加生动。

在所有动物中,彭德平刻的甲鱼是最生动的,不光有活灵活现的眼睛、细腻逼真的肌肤,还有惟妙惟肖的神态。

这份足可乱真的巧思与技术,同样来源于勤奋和钻研。原来,彭德平每次刻甲鱼时,都要买一头活甲鱼养在工作室里,一边观察、一边下刀。但工作室环境不好,车起石头来粉尘飞扬、遮天蔽日。人克服克服就过去了,甲鱼的命却金贵得很,它们对生存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对空气中的粉尘十分敏感。平时在鱼缸里可养个把月的甲鱼,到了工作室三五天就不行了。所以,彭德平每刻一头“甲鱼”,就要“赔”上三五头活甲鱼“模特”。

别人开玩笑说:“你们家甲鱼吃得很痛快!”谁知,青年雕刻师却十分严肃地说:“怎么敢吃掉它们?!它们是我工作上的助手,没有养活已经很对不起它们了,如果再把它们吃了,那就太没良心!”《红楼梦》里有黛玉葬花,彭德平刻了十多年甲鱼,一头都没舍得吃。如果甲鱼快不行了,他就送到闽江放生。万一甲鱼“离世”,作为朋友,彭德平都要伤心半天,最后把它下葬。

如果你要问,彭德平的“动物世界”为什么特别生动、精气神俱全?也许就是因为,他对动物、对生命有深深的敬畏和满腔的热爱。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