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平江路的伏羲会馆,每晚8点有一场特殊的昆曲演出。一位身着昆曲戏服的女子,在演唱著名折子戏《牡丹亭》的同时,还会穿插讲述自己对戏文、动作和吴文化的理解,讲解琵琶弹奏与吉他演奏,偶尔还会“插科打诨”讲些笑话……她就是草根昆曲表演者吕成芳,被称为“昆曲清口”第一人。
“曾经有个法国小伙儿来看我的演出,他的专业是歌剧声乐,而他的毕业论文却是昆曲研究,这让我大为震惊。外国人都如此重视,我们更应该传承保护好这门古老曲艺。”吕成芳说。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7个年头。在此过程中,旅游对擦亮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遗+旅游找到施力点
我国非遗资源相当丰富。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准公布了4批共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5550项省区市级代表性项目。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9个,位居世界第一。
面对如此庞大的非遗资源,我们到底该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活化?旅游在此过程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非遗文化和旅游有着很好的结合点。”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说,“在文化的传承保护过程中,不是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就是保护了,‘活化’它、使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护,旅游就是这种方式。”
“我认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文化旅游的必然趋势。”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讲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柔然认为,一方面通过旅游能够广泛传播非遗的内容;另一方面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江苏省常熟市旅游局局长唐晓认为,旅游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同样适用于“非遗+旅游”工作开展,常熟就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探索。例如,在推进非遗场馆的“活化”和非遗技艺的可体验化方面,他们推出了“常塾·研学堂”研学游品牌和线路,面向中小学生、亲子人群,鼓励社会各界挖掘文化、体育、民俗等元素打造精品课程,形成可市场化推广的产品集群。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内核和旅游发展的统一,是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坦言,恭王府既是5A级景区,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恭王府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持续不断推出精彩的非遗展览,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非遗博览会’,并且每一次非遗展示活动都会选在二十四节气的节点举办。”陈晓文说。
保护和开发找准平衡点
近年来,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的基础上,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3个重要理念。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开,使得非遗回归生活,并且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上不乏生动实践。
张柔然列举贵州侗族大歌的例子道,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现在侗族大歌成了一种居民为游客“表演”的形式,但当地居民们普遍认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传播离不开旅游的发展,因为他们认识到传承非遗(侗族大歌)的重要性,新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非遗的“新生”,游客的积极参与激发了居民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而如何取得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中的平衡,是当下一个重要课题。张柔然同时提醒道,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非遗被过度消费,切勿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将非遗商品化,忽视非遗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这不利于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唐晓认为,非遗旅游主要面临着谁来开发,如何开发的问题,概言之就是如何确保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非遗项目保护和开发、非遗旅游投入和产出、坚持传统和改变创新、个体传承和社会传承等几个方面的矛盾。“非遗的重要本质在于,它是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形式,如何把这种形式,利用特定的载体,转化为游客可以重复欣赏、体验的内容,这是值得我们文化旅游部门深入思考的。”唐晓说。
讲好中国故事找到好方法如何讲好非遗的中国故事?人才至关重要。
正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所说,“我们比大熊猫还珍贵!”而她口中的“我们”指的就是像她一样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十几年来,肩负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孙艳玲从一个靺鞨刺绣匠人,到带领1372人加入她的团队,再到带动2万多人服务于靺鞨绣行业……她坦言,旅游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生机,更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发展中获得即时回报,并越来越坚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通过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非遗传承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积极传承发展非遗,从而传播给游客,游客参与的同时给传承人带来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张柔然看来,可持续旅游发展使得非遗成为“活态”的文化过程。
谈及“非遗+旅游”的表现方式,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说,“一定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这其中有一点应该牢牢把握,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他以一场恭王府的非遗展举例道,非遗旅游展览与一般艺术展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到受众的体验感、获得感。“比如,在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观众还可以与传承人面对面,手工体验为自己印制一张传统年画、压制一块茶饼、雕刻一块核雕等。”孙东宁说。
唐晓建议,“非遗+旅游”要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强化非遗项目活态传承,融入文旅产业发展,融入传统节假日,融入百姓生活。(记者王洋)
责任编辑:赵睿
- 媒体采风团走进陵水美丽乡村深度体验海南乡村旅游2018-05-03
- 国家非遗陆丰正字戏精品剧《妈祖》首登“妈祖故里”献演2018-05-03
- “永新华韵-京东非遗展”在京举办2018-05-03
- 刻刀一柄,传承“木器文明的胎记”——黄福华的仙作故事2018-05-03
- 五一小长假 泮宫口-金鱼巷吹响非遗大师集结号2018-05-02
- “网言数语”解码非遗传承2018-05-02
- 晋中榆社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2018-04-28
- 潜山保护民间剪纸非遗2018-04-28
- 贵州丹寨:赛指尖技艺传手工非遗2018-04-26
- 黄石镇:文艺踩街显古镇风采2018-04-26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国家非遗陆丰正字戏精品剧《妈祖》首登“妈祖2018-05-03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