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锡伟在捣制八宝印泥
或许这一生,杨锡伟就是要与漳州八宝印泥结缘的。
小时候生活的漳州打锡巷上,浓厚的传统气息和工艺印记,特别是邻居那位漳州八宝印泥传承人,让杨锡伟从小受到耳闻目染,早早就在心里面种下了八宝印泥的种子。
长大后,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和追求,杨锡伟又因缘来到漳州市八宝印泥厂,一直到后来当上厂长,他用匠人的精神,使“漳州八宝印泥”重放光彩,并在不久前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用他的话说,他跟八宝印泥就是注定的缘分。
小时候的印记 长大后学习印泥技艺
位于漳州青年路242号的八宝印泥厂,至今仍延续着300多年历史八宝印泥的辉煌。作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八宝印泥在清代就属于贡品,早在1915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
杨锡伟是这家印泥厂的厂长和印泥制作技艺传承人,他肩上挑着的,不仅是这门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更是要将其进一步发扬。
1964年,杨锡伟出生在漳州市区那条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打锡巷,当时的打锡巷集中了漳州民间很多传统的工艺作坊,邻居住着那位八宝印泥传承人,对他更是影响深厚。打锡巷上的一切,在杨锡伟的童年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可能真是注定的缘分,1982年,省政府拨专款兴建了八宝印泥大楼,成立漳州八宝印泥厂。5年后,杨锡伟也机缘巧合调入漳州市八宝印泥厂。
此时,漳州八宝印泥厂处于较为稳健发展的时期,身为厂部供销人员的杨锡伟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参加学习小组,认真向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八宝印泥的制作工艺。
“嘿,小鬼,快上来帮我熬药!”厂里的老师傅经常叫杨锡伟帮忙,自小对印泥就有浓厚的兴趣,杨锡伟自然很是乐意。在帮忙的过程中,他一边向老师傅学习如何熬制草药,如何调配印油等诸多工艺,自己也一边思考,并经常动手进行试验。
靠着勤奋好学跟刻苦的专研,杨锡伟逐步掌握了八宝印泥的整道制作工艺,他还一直反思传统工艺中的不完美之处,不断的尝试创新,也为日后八宝印泥渡过低谷并再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锡伟在为印泥挑选药材。
临危时受命 带领八宝印泥走出困境
没有什么事总能一帆风顺的,对于漳州八宝印泥来说也是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因为一些国际上的因素,还有漳州八宝印泥在制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致连漳州本地的书画家都不愿使用八宝印泥。1997年漳州八宝印泥厂陷进了低迷的困境中。“当时欠下近200万元的银行贷款,厂里的流动资金仅剩下300余元,印泥厂一度濒临倒闭。”杨锡伟说。
正是印泥厂生死存亡之际,关键时刻,杨锡伟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厂长,挑起了挽救八宝印泥的重担。他说,八宝印泥是个老字号,如果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消失,那就太可惜了!
要使八宝印泥厂起死回生,就要先在质量上交出满意答案。他开始带头改良八宝印泥,在保持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改进配方,使印泥的色泽和品质都得到很大提高;他开发新品种、开拓了新市场;他还革新包装,引进了龙泉瓷盒等多种款式。
“当时压力很大,连工资都发不出去。”要想扭转这局面,钱是绕不开的。因为没钱,员工第一个月的工资,还是杨锡伟向朋友借的。他向员工表示,大家要是相信他,就留下来,但工资要拖一个月才能发。没想到员工们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有信心,八宝印泥厂能够起死回生。后来,漳州市财政划拨了10万元作为印泥厂的周转资金,这也成了他们的救命钱。
经过10年的努力,杨锡伟终于带领大家走出了低谷,2007年印泥厂还清了所有债务,也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仅如此,八宝印泥也浴火重生再次走向辉煌,再度成为书画名家的不二之选,并成为印泥行业惟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品牌。
杨锡伟在调制印泥原料。
永葆工匠本色 做好品牌传承发扬技艺
“漳州印泥,海内外无不称誉。”清代藏书家姚衡在其《寒秀草堂笔记》里这样评论漳州八宝印泥。
八宝印泥中不仅含有珍珠、玛瑙、金箔等贵重原料,还有20多味中药材。精心调制出来的八宝印泥,红而不燥,细腻厚重,钤盖在书画上色彩鲜亮,有立体感,时间越久,色泽越艳。要制作出这样一盒质量上乘的八宝印泥并非易事。
如今,在国内仅剩漳州八宝印泥厂一家真正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中草药泡制印泥,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其配方为绝密级,目前除了杨锡伟,没有人掌握其具体配方。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锡伟深知,只有永葆工匠本色,才能确保八宝印泥永不褪色,他一刻都不敢怠慢,除了让漳州八宝印泥重放光彩,他现在还在不断的创新着产品。
做精做细,这是他发展漳州八宝印泥的理念,“传统的东西,量做得太多,质量就容易下降,这会砸了自己的招牌。”他想做的是品牌,而不是商品,“如果做成了商品,那就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了!”
所以,他不仅要做好漳州八宝印泥这块品牌,还要将这个品牌传承下去。因此,他一方面在印泥厂计划拓展文化产业,用稳定的效益来保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他也正在着手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让八宝印泥这一传统技艺长久发扬下去。
近20年来,杨锡伟在印泥这块领域获得荣誉无数,这也是对他为这项传统工艺做出的贡献的最好褒奖。
责任编辑:黄仙妹
- 福建立法保护非遗 传承人不履行义务或取消资格2018-05-31
- 非遗传承人陈孝斌把高跷踩进校园踩到国外2018-05-28
- 福建34人入选第五批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8-05-18
- 从豆签制作人到非遗传承人,蔡水方——坚守记忆中的古早味2018-05-18
- 福州市新增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至此共有18位2018-05-18
- 听福州非遗传承人程寿芳讲述祖孙三代的角梳情缘2018-04-13
- 福建省第四批“非遗”传承人出炉 泉州近30人入选2018-03-06
- 探访罗源“非遗”传承人之家: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2018-01-15
- 72人成为福州第三批非遗传承人2017-09-29
- 非遗传承人推动玉雕进校园:年轻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2017-09-24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择一事,终一生 ——记京剧(唐派)国家级代2018-06-01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