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6月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后的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8日晚,由省文化厅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南音中心承办的“刺桐乡村古韵——泉州南音晚会”在石狮音乐厅举办。来自泉州各地南音艺术家协会的9个南音世家联袂登台献艺,向人们展示千年非遗家传的美好。

家族传承成佳话

《霏霏飒飒》《感谢公主》《鱼沉雁杳》《去秦邦》……晚会上,一批经典南音曲目先后亮相,吸引了石狮数百名乡村南音爱好者前来观赏。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汉族音乐,有“中国音乐史活化石”之称。2006年5月20日,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近千年的传唱,南音一靠师承二靠家传,当代又有南音进中小学音乐乡土教材等启蒙教育,让这一福建特色文化延绵不绝。

泉州南音中心主任吴珊珊告诉记者,中心组织各地南音艺术家协会普查家传情况后发现,最多有六代世代相传的,至今还活跃在南音界的则多数是两代或三代家传。除了父子世袭,也有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姑表姨表、翁婿外甥、公孙、叔侄及夫妻关系的各种家族式传承。曾经在泉州,许多家庭经常自己人凑在一起自娱自乐,在有的乡镇南音是主要的乡村文化活动载体,被誉为“南音窟”。

南音市级非遗传承人蔡龙眼来自晋江,家族从父亲那代开始唱南音。如今,蔡龙眼的子女、女婿、外孙等14人都在学南音,家里时常开小型南音会,日常注重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南音爱好者蔡家乐说,南音的民间传承氛围很重要,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父辈奏唱南音,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长大,自然业余时间也会参与南音活动。

9个南音世家共唱乡音,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见证,更是亲情的交融。他们都期待,今后能进一步加强交流,共同切磋技艺,推动南音的传承发展。

年年献演年年新

泉州戏剧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文辉说,通过组织坚持传统古法、古制的南音演出和艺术交流,能够将南音文化更好地传播给社会大众,增进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国家一级演员、“南箫王”王大浩也说,历史上,家庭传承“辅佐”南音风格稳定发展,而每年在“文化遗产日”前后进行集中演出,对千年雅乐的普及能起积极作用。由此,承办泉州南音晚会,是泉州南音中心一年一度的规定动作。但每年的主题和内容却不尽相同,呈现丰富新意。

2008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泉州南音晚会第一次以音乐会的形式举行,呈现平台展示的“雏形”。2010年起,音乐会明确每年的主题,包括“雅韵流芳”“文化之春”“古树新芽”“丝海弦歌”“丝路古乐情”“校花绽放”等,既生动又契合时代。

“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我们表彰了自发坚持传承保护泉州南音的家庭,同时也为振兴乡村非遗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吴珊珊表示,泉州南音中心“从城市到村镇”的南音推广路径变迁,既是对南音传承保护的探索,也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非遗保护工作出把力。

“南音凝聚着乡情与亲情,大家有空时聚在一起唱唱南音,其乐融融。”曾任澳门南音社理事长的吴堆煌特别从澳门赶回来参加这场音乐会,在这位年过七旬的嗳仔能手看来,南音并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联系情感和文脉的纽带。(记者 刘益清 何金)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新一周手机单品销量排名出炉:小米15成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