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艺术之花绽放三秦 棣花高台芯子:玄险奇的别样社火

棣花高台芯子既惊险离奇,又玄妙优美,集秦雄楚秀于一身。资料照片

“过去耍芯子都是群众自发的,农历大年三十下午,给娃弄个烂草帽戴上,从东街抬到西街逗社火,把全村人都逗起来,开始准备耍芯子了。”6月20日,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老东街五组的李喜民,说起过年耍芯子时,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耍芯子耍的就是扎芯子人的构思,比谁扎得更玄、更险、更奇。以前县上组织的观摩比赛,棣花的高台芯子经常拿第一名。”

棣花镇地处商洛市丹凤县城西15公里处,古时曾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又是宋金分疆之地。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秦楚文化的双重影响,再加上棣花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棣花高台芯子艺术不断被发扬光大。高台芯子扎得既惊险离奇,又玄妙优美,兼具了秦文化的粗犷豪放、楚文化的委婉细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2010年6月,以棣花的高台芯子为代表的丹凤高台芯子被列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台芯子始于宋元时期,据说,起源于河南巩义西村。清乾隆十年,西村花灯名师王治宾家中冬梅怒放,一只小鸟落在枝头上“喳喳”鸣叫,他借此扎成一盏“喜鹊登梅”灯。这是最早的芯子。

棣花高台芯子是社火的一种独特形式,以方桌、芯桩、木杠、芯杆、麻线、戏剧服装等为制作材料,通过艺人的巧妙绑扎而成。以钢、木、竹、绳等材料作内架,外以花布、锦绸及彩纸作为围饰。内架芯杆为整台芯子的承重脊骨,芯杆的上端部位及支杆用作裹系演员,扮演者多选当地漂亮灵巧的童男幼女,依据作品内容,着以古今剧装,精心打扮,呈现惊险离奇、玄妙优美的艺术造型,以动态的表演方式,把群众的生活场景通过造型艺术展现出来。高台芯子具有鲜明的主题,每台芯子在制作前都要先定主题,围绕主题构思造型,使观赏者一目了然。芯子的主题不仅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还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台芯子的优劣,艺人的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耍社火早得很,祖传下来的,始终离不了那些铁家伙。”今年70岁的韩述照耍社火几十年,说起当年的盛景老人记忆犹新,“过去这里叫棣花大队,有16个小队,加上周边的村,最多时有20多支社火队。过年过节耍芯子,从初一到十五,大伙儿抬着芯子顺着清风老街走。街上商铺一家连着一家,队伍路过谁家,店主就会出来给抬芯子的男人发烟,给娃送糖、送蛋糕,热闹得很。”

老人所说的娃俗称“社火娃”,指耍芯子时坐在上面的幼童。45岁的李章斌从四五岁开始坐芯子,一直坐到八九岁。“那时我打扮好,被布带子缠在上面,几个小时不能喝水,沿路群众给块糖、给个蛋糕吃,累、渴就都忘了。”李章斌说,由于芯子高,要求坐芯子的娃胆子大而且乖巧,不是每个小孩都能入选。

以前,除了过年耍芯子,平时有钱人家过事时也请人表演高台芯子。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棣花高台芯子繁荣期。那些年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过年耍芯子是十里八乡的一件大事。如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很多,高台芯子逐渐走入低谷。

“我们年轻时是偷着跟人学,现在给年轻人倒贴钱他们都不愿学。一支社火队只有四五个人会扎芯子。”老街上住着的韩一民今年72岁,过年扎芯子仍得他亲自上手。“以前娃娃上芯子都是家长求情才让上,现在娃娃都金贵了,让娃娃上芯子,还得求他们的家长,有时还要掏钱。以前抬芯子前举行的仪式,现在能省的都省了。”说话间,韩一民一脸无奈。

棣花镇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托棣花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建设的棣花古镇旅游景区2014年10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16年,棣花镇被评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近日,经评审,丹凤县棣花镇因高台芯子被命名为2018—2020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棣花镇副镇长李昱澎告诉记者,县上和镇上对高台芯子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民间文化艺术(高台芯子)之乡建设工作,把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列入棣花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在棣花驿文化中心建立棣花镇高台芯子研究院,扶持重点村(社区)建立两三个高台芯子文艺团。李昱澎说:“镇上对各村的高台芯子工作经费给予重点支持,并设立高台芯子创新作品奖励基金,加快推进高台芯子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在棣花社区内建设高台芯子协会,组织、鼓励和引导协会与旅游景区、企业、社会团体联姻,扩大对外交流;承接大、中、小型节庆、庆典、纪念等演艺活动,增加活动机会,拓展市场,扩大受益群众。同时,设立中小学高台芯子教材编写组,按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开展高台芯子传承进课堂活动,加大高台芯子艺术在中小学的普及。”(记者郑斐)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高台芯子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