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来自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的启示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翻开了新的一页。7月11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启动,来自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文保单位、文创机构、高校等以浓厚参赛兴趣,掀起了更好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的广泛讨论与深度思考。“在‘千年文脉见初心·美好生活创未来’主题下,大赛已进入密集落地对接期。”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公益性数字化技术支撑开掘大运河文化遗产“富矿”

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作为世界上开凿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连通了长江、黄河中华文明两大核心区,连接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齐鲁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留下了丰富文物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据不完全统计,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物遗存654处,其中包括古建筑类遗迹227处、古墓葬类遗迹229处、近现代遗迹15处、石刻及其他类遗存合计60处。

为大运河沿线博物馆、文保单位与优秀设计机构提供创意设计及落地转化、产品生产销售等对接平台,加强版权保护,注重文创产品落地和销售,凸显公益性……为期一年的大赛以打造“一次创意设计培训、十场专题讲座、百家博物馆参与、千名设计师团队、万件数字化文物精品”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再现新活力,融入当代美好生活,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通过创意设计成果展示利用、产业开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举办大赛是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等工作的重要抓手,列入了国家文物局2018年工作要点。大赛既具有开创性又具有代表性,抓住了大运河文化带这一线性、活态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又面向当代为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搭建了公益服务平台。

为搭建好公益服务平台,大赛以高清数字化技术服务于博物馆资源活化,帮助入驻大赛的博物馆实现数字化,在多类平台上进行展示利用,为博物馆资源开发文创扫清障碍、提供素材,并利用线上互动平台向大众汇总展示、宣传推广文化遗产和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播大运河文化。据了解,大赛网站提供了完善的后台服务,博物馆不再是文创设计的旁观者,而是在策划阶段就提供自身需求和文物素材的背景故事,在赛事进行中能够随时观察到设计师对具体文物素材的收藏、点赞和衍生设计引用的数据,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文物素材的文创价值。

文博机构和设计力量“无缝对接”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400多家各级各类博物馆与众多文保单位,收藏、保护、展示着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璀璨的文化遗产。专家表示,如何开掘这座富矿,找到一条促进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文创发展之路,不仅是文博机构的目标,也是创意设计机构的诉求。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认为,文博机构具备资源优势,具有专业人员,对文物内在价值有着深刻理解,这对开发文创产品不可或缺;文创产品的设计、策划企业和团队更加了解市场、懂得商业运营模式和规律。两者的结合能有效促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文创产业发展。

据介绍,大赛紧紧围绕大运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题,以公益方式,充分利用科技和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打造文创对接平台,助力国内外优秀设计力量与文博资源“无缝对接”,创作一系列兼具创意与实用的文创产品,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IP,将大运河文化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去。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大赛组委会副主任金鹏介绍,为给文博机构提供文创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服务和建议,大赛支撑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和文物等进行活态展示、引入设计,为公众提供线上互动平台。“备受青睐的文创产品可以令大众获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奇妙体验,从而实现民众与博物馆、文物的对话。”金鹏说。

此外,大赛奖金额度在近年来同类大赛中屈指可数,单项奖最高为12万元、总奖金290万元。业界人士认为,优秀原创作品得到优厚激励,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创领域。为了扶持新的创意设计力量,帮助青年设计师成长,大赛特别设置原创版权登记,注重以法律手段保护原创,并计划开展“设计师工作坊”“设计师走进博物馆”等系列活动。

为中小博物馆“开绿灯”

《博物馆条例》强调,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原文化部等四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近年来,随着利好政策的连续出台,文博机构文创产品开发迎来春天,在实践层面也存在着政策如何落地的问题,例如,经费紧张难以开展研发,“镇馆之宝”无法进入创意设计视野,产品创意不足、同质化严重,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产品销售利润分配和税收减免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等。

“对博物馆来说,特别是中小博物馆,设计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生产、销售环节落地很关键。”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杨文庆说。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恰恰是中小博物馆更需要设计,同时还需要政策。”考虑到中小博物馆藏品少、客流量少、文保单位资源相对单一等实际,大赛向中小博物馆采取鼓励和倾斜政策,如与中小博物馆有关的文创作品不得少于30%;优先支持成系列、多品类的文创产品设计;支持地域相近、资源相似的博物馆和文保单位整合优势,联合推出文创品牌和系列产品。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罗静表示,应以大赛举办为契机,推动博物馆、设计单位、生产单位形成共享、重组的关系,构建完整的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展示、销售链条,做出市场青睐、观众和消费者真正想买的文创产品。(记者王连文)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大运河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