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的技师郭宏杰和同事最近很忙,他们正在赶制一批百鸟朝凤图案的砖雕产品。随着砖雕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河州砖雕”品牌的打响,“飞”来临夏的订单越来越多。
目前,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像郭宏杰一样从事砖雕产业的有3000多人。他们集聚在该州的临夏县大大小小的砖雕企业中,实现年产值逾2亿元。在政府的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临夏砖雕产业化发展加快,走出了一条“非遗+扶贫”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
“2008年以来,临夏砖雕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砖雕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资本逐渐进行企业化尝试,将散落在民间的砖雕匠人聚集起来,形成了集聚效应。”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州文化馆馆长马光云说,临夏砖雕由个人化转向群体化的经营模式,使得砖雕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当前,砖雕产业已成为临夏县支柱型文化产业,产品主要销往新疆、青海、山东、宁夏、四川等省区,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建筑艺术瑰宝——临夏砖雕
据了解,自2006年临夏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河州砖雕”商标后,临夏县先后兴办了神韵、能成、祥泰、清韵4家龙头企业,年产各类砖雕产品5万多平方米、砖雕工艺品2万多件,1800多人从事雕刻及安装,人均年收入4万元左右。这些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强化营销策略,培育特色产品,培养了一大批民间砖雕人才,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使临夏砖雕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
甘肃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副处长刘卫华表示,贫困地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开放开发水平不高,导致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则因丰富的资源、规模化的管理、成熟的市场应对能力,在经营模式上更为成熟,更易形成产业链,得以集中力量传承与保护非遗,使社会效益向更大范围辐射。
吸纳更多贫困人口传承砖雕技艺
今年是郭宏杰加入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的第4年,作为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娃,他在找工作时碰过不少灰。“一开始我四处打零工,每月不过挣2000多元,工作也不稳定。现在,我每个月工资收入有4000多元,而且随着我的砖雕技术的成熟,公司还会给我加工资。”郭宏杰说,他最看重的就是在这儿学了一门一辈子都不会丢的手艺。
临夏砖雕,匠心铸就。
实际上,在郭宏杰成为砖雕学徒时,他所在的村子几乎没人知道砖雕是什么。现在,他乐于把这份工作介绍给周围的亲戚、朋友,让他们也来找找机会。“我们今年的第一期‘非遗+扶贫’砖雕产业人才培训班于3月开班,培训的30名学员中有23名属于低收入人群。”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志祥介绍,“加强产业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公司开展文化扶贫的重点工作。此外,公司还建立了扶贫车间,我们将进一步延伸企业发展触角,在有条件的村开展扶贫工坊的建设,把社会上的流散砖雕艺人以‘公司+农户’‘公司+工匠’的形式集中起来,工匠的产品就是公司的订单,由公司负责销售,通过这种方式将产业做强做大,助力当地困难群众尽快脱贫。”
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当地政府部门也积极推动、引导砖雕产业项目发展。刘卫华表示:“未来发展的思路是借用研培院校的力量,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一起开展‘非遗+扶贫’的工作。目前,我们联合北京建筑大学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准备在当地建立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
培养产业人才,扶贫又扶智
当前,临夏县总人口为39.93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3.2万人。贫困地区非遗产业化的困难在于非遗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因此,人才与技术对于非遗产业化的创新显得格外重要。
近年来,临夏回族自治州积极培养产业人才、搭建非遗产业平台,促进贫困地区与市场对接。2017年8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举办2017年全国砖雕文化传承与创新峰会暨全国砖雕传统手工技艺大赛,使得技能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上对砖雕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并且与各地的砖雕从业人员进行切磋,促进技术创新。“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从人员培训、广告宣传、媒体推介等多方面着力,为临夏砖雕企业打开了市场,提高了砖雕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了生活的信心。”马光云表示,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砖雕的市场化提升了人们对砖雕文化的认同感,市场信息流通也帮助人们更积极地将当地特色文化向外输出与展示,市场竞争意识让人们对技艺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追求。临夏砖雕的产业化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对临夏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的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在以生产性保护来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品牌宣传,推进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也在临夏积极发展全域旅游的计划当中。
责任编辑:赵睿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重拾七夕浪漫诗意传统 福建民俗博物馆举行七2018-08-21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