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查看绞胎瓷作品(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绞胎瓷又名“搅胎瓷”“透花瓷”,制作时瓷器艺人采用绞胎技法,将不同颜色的泥块绞在一起,通过胎内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因此绞胎瓷也被称为“编织”出来的瓷器。绞胎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制作工序主要包括选料、揉泥、编花、成型、修坯、打磨、上釉等工序。2014年,“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练泥(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修坯(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采用绞胎技法,将不同花色的泥块重组在一起(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编织”绞胎瓷的羽毛纹图案(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调整“编织”好的绞胎瓷菊花纹(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修坯(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修坯(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在查看绞胎瓷瓷片的纹路(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绞胎瓷艺人在车间内制作绞胎瓷坯体(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责任编辑:赵睿
- 浙江玉环改良延绳钓保护海洋生态 传承非遗2018-08-30
- 隐匿民间九百年 绞胎瓷重获新生2018-08-30
- 河北临城:传承邢窑陶瓷技艺 感受传统非遗魅力2018-08-28
- 互联网科技:为非遗“活”起来 传下去添助推器2018-08-23
- 如何以“非遗”视角欣赏传统戏剧2018-08-21
- 为非遗的当代价值传递、实现、增值赋能2018-08-21
- 《延禧攻略》隐藏了多少“非遗”文化2018-08-21
-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琼侨歌谣:唱到海外总是情2018-08-14
- 非遗传承人柏开花:穿针引线“锁”住民族文化2018-08-14
- 中国土乡“非遗之花”在保护中传承2018-08-14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第六届酒泉华夏文化艺术节开幕2018-08-3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