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洮砚世家唯一女制砚师:一双糙手传承千年手艺

现年30岁的李琴娟出生于制砚世家,她是甘肃甘南卓尼县级传承人,也是家族中唯一一位女制砚师。图为李琴娟在位于兰州的”卓尼县洮砚李琴娟传习所“内打磨砚台。 闫姣 摄

中新网兰州9月4日电 (闫姣)“嗞…嗞…”位于兰州的“卓尼县洮砚李琴娟传习所”内传出一阵打磨石头的声音。李琴娟正坐在凳子上,手握一把平刀,神情专注地磨着置于案上的石头。随着刀具在石头上摩擦,李琴娟不时擦去铲下的粉末。

数十分钟过后,汗滴从李琴娟脸上滑下,彼时,石头表面已十分光滑。接下来,还要经过雕刻、打磨、抛光等10余道工序,运用平刀、尖刀、园刀等近30种刀尖各异的刀具,一块原石才能被打造成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洮砚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以石色碧绿、石质温润、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称誉文坛,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

现年30岁的李琴娟出生于制砚世家,其祖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雕刻传承人李茂棣,两位兄长分别是国家级、甘肃省级传承人,她自己也是甘南卓尼县级传承人。

“我没有爷爷和哥哥们那么大的名气,但特殊的一点是,我是家族里唯一的女制砚师。”李琴娟称,通过学制砚手艺,在兰州市创建传习所的,卓尼全县也只有她一名女性。

“我一个女生制砚,困难还是挺多的。”在李琴娟的记忆中,制砚是极辛苦的。“爷爷那个年代,制砚全靠手工。用来借力的肩膀,握刀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记者看到,李琴娟握刀时青筋凸起,石头的粉末“钻进”她皮肤的纹路,每道痕迹清晰可见。

洮砚世家唯一女制砚师:一双糙手传承千年手艺

图为置于洮砚传习所内的洮砚。 闫姣 摄

李琴娟告诉记者,刚开始学雕刻时,手经常会磨烂,时间久了,就变成老茧,像干农家重活农民的手,十分粗糙。“虽然皮肤变糙了,但正是这双手传承了老手艺,我很自豪”。

制砚有危险性,也要求制砚师力气大、脑子活、有耐心。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学艺之初,因力气和经验都不够,李琴娟经常将原石磨得凹凸不平,只得废弃。后来在爷爷、父亲及兄长的悉心指导下,李琴娟掌握了洮砚雕刻各种刀具的操作,能独立完成传统洮砚的雕刻。

在过去,洮砚一般为“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题材,加以镂空的的雕刻技法。“镂空技法虽极具观赏性,但易破损。”李琴娟称,后来在与国内其他制砚大师交流时,她借鉴学习“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并加入她依据石头纹路设计的山水、飞天形象等。“既美观,又便于保存和展览”。

传习所内的方桌和玻璃橱柜中都置有造型精美的洮砚,但据李琴娟介绍,这门古老的制砚手艺或将面临失传的窘境。“很多年轻人认为制砚太苦太累,不愿学习。”李琴娟称,虽然两位兄长和她都竭力推广洮砚,但价格过高、不易携带等诸多因素还是限制了洮砚的发展。

制砚已变成李琴娟的爱好,现在,她已“沉迷其中”。“我热爱制砚这门手艺,我希望能尽微薄之力,让其一代代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