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福州喜娘:琴瑟唱彩传闽俗

陈秀珍正在为“喜娘培训班”的弟子进行礼仪示范。

福州婚礼中,常有一位通晓礼仪的妇人,能言善道,善于安排,名为“喜娘”。

在福州方言中,喜娘称作“伴房嬷”,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民间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婚礼司仪。喜娘帮助不谙世事的新人完成接亲、拜堂、敬茶、滚床、添花等礼节。而这其中,当属福州特色的是她们的“喝彩”文化,诸多溢美之词随口而出,平仄押韵,舌灿莲花。婚礼现场,常常是喜娘喝彩,宾客们叫好,好不热闹。

日前,“文脉颂中华”系列专题报道《凤髻金丝龙纹玉 琴瑟唱彩传闽俗》,主要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喜娘习俗”的传承者——陈氏三姐妹的镜头,将福州特有的喜娘文化进行了阐述。

喝彩文化的开拓者

“脚踏石板四角厅,七柱八扇大官厅。金字牌匾厅头挂,子孙世代好名声。厅前发炮非常多,贺喜至亲闹今朝。年老至亲厅中坐,年少至亲看嫦娥。一合喜烛插两旁,状元榜眼探花郎。五代同堂高官做,百子千孙汇团圆。”

这是来自福州四代喜娘世家的林贵英自创的喝彩之词。如今已经74岁高龄的林贵英眉目之间依稀可见当年的俊俏模样。林贵英20岁“出道”之时,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注入古诗词,让婚礼现场既富有古义,又显得热闹喜庆,这一入局,便打破了自古婚礼只请年长的全福喜娘的传统。

林贵英告诉记者,有喝彩才显得热闹,喜家们在婚礼现场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喜娘的作用也体现在这里。她们要控制婚礼的气氛走向,越热烈越好。

而到了第四代喜娘,著名的福州陈氏三姐妹在母亲林贵英的影响下,又各自演变出浓烈的个人风格。

大姐陈夏玉沉稳大方,唱功一绝;二姐陈秀珍敬业守信,心细如发;三妹陈秀兰创新活跃,时尚多变。她们把大量时政、社会、民生的词汇与语句转换成充满喜庆色彩、带有欢快节奏与明朗韵仄的颂词,不仅盘活了婚礼上的礼仪用语,也传递了现代社会的新文明与新风尚。

最先接班的是大姐陈夏玉,说是大姐,其实是家中老二。“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我们擅长把喝彩词改编后唱出来,这是我的特色。虽然我唱得其实不大好,但是我很用心。”她随口唱起了一段:“郎才女貌真是好,一个像爸,一个像妈,好好地抚养他成了才,将来报国家……这些喝彩词多是三妹陈秀兰帮我们改编,因为她是老师,文化程度比我们高一些。”

三妹陈秀兰接过话茬:“我觉得现在主持婚礼,一定要注入新时代元素,这样才能让年轻人喜欢我们喜娘。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仅学习当下流行用语,还要学习政策思想。喝彩词不能一直沿用老一套,时代在变,我们作为婚礼的执礼者不能不变。”

“新喜娘时代”下的执礼者

礼仪之事其为一,情感加成则为二。陈氏三姐妹在日复一日的喝彩声中手把手执礼,把新人当成自己的孩子,送女儿出阁,看儿子成长为一家之主,把喜家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在这种情感带动下,陈氏三姐妹在福州的名声渐渐传扬开来,再到四川、新疆、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美国,五洲四海之内皆有慕名者。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知名民俗专家学者林焱告诉记者:“中国最早在《礼记》这本书中就记载了喜娘制度。喜娘历代都有,《红楼梦》里也有喜娘。比如贾宝玉结婚那场,就明确写出了喜娘在实用性和礼仪性两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而福州拥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长期融合下,需要有一个行业规范。陈氏三姐妹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契机,把喜娘行业规范化的契机。”

2017年1月,由闽侯县申报的“喜娘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非遗传承人,陈夏玉感到自己执礼婚礼现场25年的情感蓄积,需要一下子转移到“喜娘习俗”中。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喜娘文化已从婚礼酒桌的觥筹交错,悄然进入承上启下的民俗礼节,陈夏玉称之为“新喜娘时代”。

而在闽侯县上街镇文化活动中心,陈氏三姐妹开办的喜娘培训班,则唱出了“新喜娘时代”下传承发展的第一个音节。

“当初做喜娘,我的初衷是让喜家们满意。可是变成非遗传承人之后,我就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我有义务把喜娘习俗传承下去。”说罢,陈夏玉还用福州话唱了一段喝彩词,“福州文化有喜娘,喜娘文化大发扬。东西南北奔走忙,我想喜娘品牌天下传。”

世间传承之因,皆有果,但凡是礼仪,在市井传说中想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别出心裁。或许福州喜娘们希望未来看到的是,她们在,婚礼的仪式感也在,中国的婚礼文化同样存在的盛世光景。(东南网记者 缪志涛 文/图)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