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荣在指导小朋友学习侠家拳。 受访者供图
今年(2018年)7月,刘浩荣带领“侠家班”小队员参加了广东省第十一届武术精英大赛,斩获两金一银两铜。这些学员年纪最小的只有6岁,且只经过半年的学习,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让刘浩荣喜出望外。
自2017年成为佛山市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水侠家拳的传承人以来,年仅28岁的刘浩荣在继续提升自身武术素养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教好侠家拳上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侠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武者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更多人勇往直前。
以父为师
自小苦练基本功
与“侠家班”年纪最小的队员差不多,刘浩荣也是6岁就开始练拳了,师傅正是父亲刘汉庭。据了解,侠家拳是传统南派拳术,起源于清朝,其特点是“放拳如猛虎,出枪似蛟龙”,拳法刚烈威猛,动作长桥大马,大开大合。1975年前后,侠家拳高手邓镇江到三水体校教拳,14岁的刘汉庭拜其为师,学习侠家拳和舞狮技艺。
“在父亲的熏陶下,我6岁就开始练拳了。最初就是父亲练我就跟着练,他做什么,我就学着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练拳的乐趣,慢慢喜欢上了侠家拳。”刘浩荣说。
喜欢归喜欢,练拳的过程绝不轻松。作为一种传统武术,侠家拳非常重视扎马步等基础训练,通常入门的两到三个月,甚至半年时间都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样枯燥的基础练习上,无法接触到更为有趣的武术套路,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这恰恰是学好拳法必须付出的代价。实际上,刘浩荣自入门以来,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练功强度:每天扎马步30分钟,基本拳术如弓步冲拳等训练数百次,练习基本套路持续1小时以上。
天分加上努力,让刘浩荣的进步非常迅速,10岁时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夺得佛山市一项武术比赛的冠军,此后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各项武术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
不过,在上初中以后,由于学业的压力变大,刘浩荣练拳更加辛苦,高中时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当时课业繁重,很难抽出时间练拳,小伙伴们一有时间就去玩耍了,而我却只能孤零零地练拳,所以有点动摇。”刘浩荣说,“但转念一想,学拳这么多年,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成绩,就这么放弃实在不甘心。”
幸运的是,在大学的广阔天地里,刘浩荣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武术爱好者,也因此明晰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2008年,刘浩荣考上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分校区,进校第一件事就是加入武术协会。
通过结合女子防身术等形式来教拳,刘浩荣的侠家拳吸引了不少女生报名,并以此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学拳。他还创立了醒狮队,在教舞狮的同时推广侠家拳,更代表学校到各地参加比赛,在当时也小有名气。
刘浩荣表示:“在大学里,我发现有这么多武术爱好者,让我觉得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是一件非常值得我去为之奋斗的事。”
教学相长
坚定走上传承路
2017年,刘浩荣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也让他更加坚定、更加专注地走上了传授侠家拳、推广侠家拳的道路。这一年,他成为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侠家拳的传承人。
“练侠家拳的人很多,国内国外都有,但在三水区,我是唯一的传承人,这让我有一种责任感,一定要把这门拳法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侠家拳,喜欢上侠家拳。”刘浩荣说。
为此,他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侠家拳的传承事业上来。目前,刘浩荣与父亲在西南街道河口西村创办有一个教授侠家拳和舞狮的培训基地,定期有10至20名学员在此训练。
自成为侠家拳传承人后,刘浩荣还在积极推动侠家拳进校园。目前三水多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堂上,都曾出现过他教授侠家拳的身影。对于在校园里教授拳法,刘浩荣认为除了要结合武术操等形式来降低学习门槛,更要在指导学生,尤其是小朋友习武的过程中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比如教他们扎马步,有的小朋友很快就坚持不住了。那我就会跟这样的小朋友说,旁边的小朋友能够坚持,为什么你不行呢?然后慢慢引导他,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去坚持,不轻言放弃。这样他们会发现从我这里除了学习到武术动作,强身健体,还能学习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刘浩荣表示。
作为一位年仅28岁的“非遗”传承人,刘浩荣的侠家拳技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今,他时不时都会到广州拜访师公邓镇江,跟老人家学习原汁原味的侠家拳,每次一练就是3个小时。
“师公要求非常严格,这3个小时中间是不能休息的。跟他学拳比跟我爸学拳要累很多,不仅是身体累,精神上也很折磨人,因为你在打磨动作细节的同时,脑子也要不停地转,思考下一招该如何发招才更有效,如何在今后教拳时更易于让人掌握。”刘浩荣说。
与传统拳术有所不同的是,侠家拳是一种非常接近于实战的武术,很多招式可直接应用于格斗、搏击中,大开大合的动作风格也极具辨识度,这些特点都让刘浩荣对提升侠家拳的影响力充满信心。
有一次,刘浩荣带着一群“侠家班”小朋友到芦苞镇表演,无意间听到台下有几个人一语点出小朋友打的是侠家拳。这个细节让刘浩荣非常振奋:“没想到镇上也有人能够认出侠家拳,这让我感到平时做的很多推广工作没有白废,也让我更有信心做好传承人,将侠家拳发扬光大。”(马永钊)
责任编辑:赵睿
- 以非遗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山西广灵这么做2018-09-06
- 全国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在沪开班2018-09-06
- 畲族非遗,怎样传给下一代?2018-08-31
- 绞胎瓷:“编织”出来的瓷器2018-08-30
- 浙江玉环改良延绳钓保护海洋生态 传承非遗2018-08-30
- 河北临城:传承邢窑陶瓷技艺 感受传统非遗魅力2018-08-28
- 互联网科技:为非遗“活”起来 传下去添助推器2018-08-23
- 如何以“非遗”视角欣赏传统戏剧2018-08-21
- 为非遗的当代价值传递、实现、增值赋能2018-08-21
- 《延禧攻略》隐藏了多少“非遗”文化2018-08-21
-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
首个中文版沉浸式戏剧《可爱的农庄》在上海巡2018-09-06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