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苏作红木家具制作技艺,是我国首批列入名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每提及苏作红木家具,人们固有印象往往是“古董”“烧钱”,“曲高和寡、难接地气”制约这一技艺的继承发展。面对难题,江苏苏作红木非遗匠人,促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助苏作红木走下“高阁”。

标准先行:让非遗技艺可复制

苏作红木家具如何选材?榫卯工艺怎样实操?用什么五金配件才能保持苏作红木家具的独特风格……《苏作红木家具团体标准》近日出台实施,上述问题有了“标准答案”。

“苏作红木家具制作技艺,早在明代就形成规范的法则,但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只靠师徒口口相传。”江苏省非遗项目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家千介绍,延循传统“口传手教”传承方式,苏作红木家具一些独特制作技艺得不到广泛传播,产业规模难以做大,市场上出现大量粗劣仿制产品。

为展示苏作红木技艺精髓,推广非遗技艺,2015年3月起,苏州市家具协会组织全市30家红木家具龙头制造企业,与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共同起草制定《苏作红木家具团体标准》。苏州市家具协会会长顾志浩介绍,团体标准包括生产技术、结构工艺、质量检验三部分。

“团体标准的发布,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推动苏作红木非遗技艺得到有效复制。”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常熟东方红木家俱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向东说。

半月谈记者在常熟东方红木家俱有限公司发现,几乎所有工匠都是“老把式”,且一名工匠只从事一道工序,一个工序一做就是十几年甚至一辈子。

姚向东说,为精益求精,公司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将红木家具制作中的木工、雕刻、油漆3个核心工序,精细分为12道工序。“这样每一道工序都可以标准化操作,更有利于技艺传承。”姚向东说。

追根溯源:传承中寻找共鸣

2017年9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基地落户苏州市下辖的常熟市。半月谈记者在此采访时“邂逅”一件稀罕物——“蝶几”。这是一款时尚感十足的组合桌,桌面可拆分、组合,满足不同需求。

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非遗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传承基地主任冯朝雄告诉记者,“蝶几”由明代常熟人戈汕发明,它的出现对组合家具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受限古时条件,蝶几应用范围不广,甚至一度濒临失传。时至今日,它却以小巧、灵动、实用,一改红木家具在消费者心目中刻板、厚重的印象,受到青睐。”

“蝶几”重生,折射苏作红木历史文化的巨大价值。作为苏作红木家具原产地之一,常熟市近年通过抢救性挖掘和整理苏作红木理论研究,建设红木文化艺术馆、复原濒临失传的戈汕红木“蝶几”家具,让更多人关注苏作红木非遗技艺传承。

“眼下不少年轻人偏爱极简风格,苏作红木也有这样的特质。”姚向东说,欧洲的极简风格,可能与中国明式家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我在法国巴黎某博物馆中,看到一把展示的椅子,活脱脱就是明式家具的翻版。”

姚向东等匠人的猜想引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费莹等专家的关注。“这些猜想并非没有依据,苏作红木家具发源于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明式家具很可能随郑和进入欧洲,对欧洲家具风格产生深远影响。”费莹说。

走下高阁:促非遗作品进家入户

“我缺的不是审美,是人民币。”南京市民徐贝说,苏作红木一个“贵”字,将不少普通民众挡在艺术大门外。

“红木家具之所以贵,是因为其使用的都是名贵木材。”冯朝雄介绍,明式家具通常选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鸡翅木等进口木材,原材料价格高昂,价格偏高实属无奈。

在姚向东看来,这一“门槛”有下降空间。“苏作红木家具,最重要的是苏作技艺。”姚向东说,将苏作技艺使用在相对平民化的原料上,同样能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价格也可大幅降低。“我们推出的非名贵木材苏作家具就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价格亲民的同时,还要让人领略精工之美。”费莹说,苏作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工序繁多,其中很多工序都可以嵌入大众参与的互动环节,如榫卯制作,就很适合进行现场展示和互动。

“近期中国苏作红木文化展将在北京举行。”冯朝雄说,展览将通过一把苏作红木椅子的制作过程,讲述苏作红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要把价格降下来,更要把非遗技艺的门槛也降下来。”姚向东说,只有更多人走近苏作红木、参与苏作红木,非遗技艺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半月谈记者 朱筱)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财金协同 助企共进”福州水部街道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