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9月24日一大早,银川剧院的剧场里早已忙碌起来。在结束红色历史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演出后,该市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创排的大型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也进入了最后的排练阶段。

据悉,该剧是宁夏首部杂技剧,也是该市第一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杂技作品。该剧以贺兰山岩画为主要内容,再现贺兰山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通过杂技剧的形式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该剧目将于10月1日至10月8日在银川剧院上演,全剧时长100分钟。

从创作到排演历时两年

说起这部剧的创作,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岩石上的太阳》总导演李西宁直言几经波折。“我们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这部剧的创作,一开始的主题以常规的现代杂技为主,后来就想为何不把银川宝贵的岩画搬上舞台,向全国的观众展现银川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了构思剧本,李西宁和区内外专家们先后6次前往贺兰山采风,历经了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

采风结束后,剧本很快初步成型,不仅保留了传统杂技精髓,还增添了许多创新的杂技项目。为了让银川本土杂技演员出演,李西宁决定再推迟一年上演。“既然是银川为大庆献礼的剧目,那全部使用本土的杂技演员就更有意义,但当时这些演员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们决定再等等。”

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绽放,从今年5月进入正式排练后,50多位银川本土杂技演员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剧本的深入了解,获得了李西宁的认可。“这些演员虽然年轻,但是特别能吃苦,这五个月每天都从早练到晚,现在整体呈现出来的效果特别棒,绝对值得观众进场一看。”李西宁说。

最小的演员仅9岁

9月24日上午,演员们正在排练一幕祭祀场景,他们身穿远古时代的服装,手持棍棒、弓箭在舞台上手舞足蹈,同时穿插了杂技的多种表现形式,给人以惊、险、奇、难的观赏感受。

刘雨菡是银川艺术剧院杂技团的第六代演员,今年刚满9岁,是《岩石上的太阳》年龄最小的演员,这也是她第一次参演杂技剧。在剧中她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第一幕中的小岩羊,另一个是部落小孩。说起这次表演经历,刘雨菡显得特别兴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了很多东西,很开心能演这样的角色。”

今年23岁的林晓雨则是杂技团的第五代演员,从事杂技表演近10年,曾前往国内外表演过上千次杂技节目,这次参演《岩石上的太阳》,她直言获益匪浅,“杂技剧融入了剧情,和普通的杂技表演有很大区别,对演员的肢体语言、表演功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这次我也是学习了很多表演方面的知识。”据了解,在进入排练前,剧组不仅邀请了专业的戏剧表演老师给演员们上课,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让演员们研读剧本,以求更完美地呈现节目效果。

看着演员们在台上排练,银川艺术剧院业务副团长姚星感慨良多,自1996年进入剧团后,作为剧团的第四代演员,亲眼见证了银川杂技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现在团里80%以上的杂技演员都是我带出来,看着他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演出环境,这么好的舞台,很为他们感到高兴。这也是咱们银川首部杂技剧,倾注了我们很多的心血。”

再现岩画文明的美妙与神奇

不同于现代舞台剧结合科技感、运用多媒体3D的高科技效果,《岩石上的太阳》更多地呈现了纯粹的贺兰山远古文明,从演员的服装、舞台布景、剧目音乐,到各种狩猎、放牧、祈祷祭祀的生产生活场景,都完整再现了岩画文明的美妙与神奇。

“石头无语,岩画有声。希望通过我们艺术的呈现,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去。”李西宁介绍,将力争把《岩石上的太阳》打造成银川的精品剧目,今后到全国各地开展巡演,向全国的观众展示岩画文明。

据悉,该杂技剧以杂技艺术为本体,在保留《转花碟》《软功造型》《蹬人》《吊环》《绸吊》《转动地圈》等经典杂技技巧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银川艺术剧院副总经理、《岩石上的太阳》副总导演张晓红介绍,在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综合艺术门类的处理上,剧组重点研究了历史依托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戏剧推动与杂技本体的关系,民族风格与世界语言的关系。张晓红说:“既要还原新石器时代的神秘,又要保持艺术想象的丰满充沛;既要讲述起伏跌宕的故事,又要创新杂技叙事的手段;既要有贺兰山地域的特质元素,又要有时代美学的色彩。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记者梁小雨)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