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当今时代,非遗正迈向全面、立体、持续的保护传承发展之路。

作为人类非遗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何让节气习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于民众美好生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秋分”之时,恰逢我国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亿万农民庆丰收、晒丰收的节日。由绍兴市文广局主办、绍兴市非遗中心承办的“绍兴二十四节气非遗主题系列展”,拂过“春语”,送别“夏风”,迎来了“秋实”之展。

此次“秋实”展展现与秋季紧密相关的非遗项目,表达绍兴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向农民致敬,为丰收礼赞,使绍兴民众重拾记忆深处的秋日生活画卷,以达到“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

通过展览,人们能感受到,秋季所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不在,她不单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们本来就悄悄躲在寻常的日子里,当你在展览中看到它,才猛然醒悟:原来这就是非遗!

而非遗的传承,也通过二十四节气,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夏去秋至

一个丰收的时节

秋气渐浓风悠然,轻寒正是可人天。9月23日,绍兴市非遗馆,一场名为“秋实”的二十四节气非遗主题展正热闹举行。

在展会上,来自诸暨的同山烧烧制技艺、绍兴酱品酿制技艺、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艺、嵊州的榨面制作技艺,以及圆木制作技艺、诸暨棕编、剪纸、刀画等传统技艺,都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

“可以说,秋分是我们丰收的一个标志,因为从这一天开始,酱油和酱品陆续制作完成了。”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省级传承人滕军康说,每年4~6月份的时候酱料会被放入酱缸进行发酵晾晒,到了秋分,最早的一批已经可以收获了。传统酿造都是看天吃饭,按时节变化来进行制作的。

据了解,本次“秋实”展是“绍兴二十四节气非遗主题展”春、夏、秋、冬系列的第三篇章。秋实,寓意丰收的喜悦。主题展结合了与秋天节气紧密相关的非遗项目,通过静态图文、生活场景的营造,以及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向人们搭出一台秋日丰收“大戏”,致敬农民的勤劳和智慧。而现场观众通过静距离观看非遗技艺,制作秋实团圆月饼、秋实展览美拍、秋实趣味问答等互动节目,也体验到了许久未有的乡愁和记忆。

二十四节气,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国际性的认可,让“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遗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绍兴及绍兴人与二十四节气也休戚相关。在农耕时代,它是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不二法则。即便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绍兴人的生活习俗中,它依然有着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绍兴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记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次绍兴以二十四节气作为主线,组织四季展览,串起非遗项目,增强互动与交流,让非遗融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其传承保护工作得到更好开展。

非遗传承

一笔无尽的财富

绍兴是“非遗”大市,非遗文化十分丰富。目前,绍兴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6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0项。这么多非遗项目,如何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如何能够更好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这是绍兴非遗保护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发扬光大最好的方式,不是让它活在陈列室里,也不是让它活在几千年以后的博物馆里,而是让它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这代表了绍兴非遗人对于非遗传承的普遍看法。

于是,非遗逐渐走出“深闺”,走向了“市井烟火”。今年7月,一场非遗集市在绍兴市上虞区热闹开场,全市40个非遗项目纷纷走出展览馆,由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为市民解开非遗制作的神秘面纱。而这样的非遗集市,绍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今年10月,绍兴的非遗集市还打算引“他山之石”,邀请省内外其他地市的优秀非遗传承人前来交流展示,取长补短,让绍兴的非遗项目得到进一步提升,走出新路。

“‘非遗集市’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力推手。它通过展示与展销并重、展演与体验相结合,以静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营造出“非遗+”的整体氛围,促进了非遗的整体性保护。” 绍兴市非遗中心主任俞斌说。

非遗想要得到好的传承,除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拥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必不可少。为此,绍兴市文广局狠抓非遗活态传承,统筹全市,把各类传习班的开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如绍兴市非遗中心自2012年至今,开办了传统曲艺培训班共27期,其中以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宗旨的传习班5期。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把根留住”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获得了全国奖6个,省级奖20个。

培养新人不单是非遗中心的工作,更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绍兴铜雕代表性传承人赵秀林这些年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铜雕技艺弘扬传承上。经过几年的积淀,先后已有10余家大、中、小学成为绍兴铜雕的传承基地,10余位学员获得了绍兴市级以上荣誉,30余位学员获得了一级雕刻技师证书,超过5000人次参与到了绍兴铜雕的学习中。

柯桥区稽东镇中心小学老师陶卫荣是赵秀林的弟子,他说,学校作为绍兴铜雕非遗传承基地,已经培养出了一批爱好铜雕又精于铜雕的学生。在铜上做雕刻,需要智力与体力的配合。这些孩子的力气有限,有时候,甚至要用上全身的力气,才能雕出流畅而有力的线条,而他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形式,世代相续的传承人是维持非遗项目生命活力的重要支点和纽带。为此,绍兴市非遗中心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达109名。

征集老照片,举办摄影展,拍摄纪录片,编纂古书籍,这也是非遗保护的多种手段。为保留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珍贵资料,绍兴不遗余力地投入非遗数据库建设,做好非遗记录工程。如通过举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图片展以及“我镜头下的绍兴非遗”全国摄影作品展等活动,9000余件摄影作品、5000多张珍贵资料照片,一个多小时的视频资料,在活动中得到集中展现。

奋发有为新时代,文化繁荣正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重要财富,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荣誉意味着责任,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才能实现非遗文化融入生活,丰满生活。(陈 烨 褚米兰)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