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暖白色的灯光下,一位中年男子端坐桌前,左手握着一块玉石,右手持笔,一边在玉石上细细勾画,一边不时停下来凝神思索。

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新疆职业大学樊军民玉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樊军民。

师从疆内外多位大师

1988年,21岁的樊军民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就读实用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在上课之余他还在一家珠宝厂的玉雕车间做设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玉雕”。樊军民说。

良好的美术专业基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勤奋好学的态度,踏上“玉途”的樊军民进步很快。一年半以后,他就从学徒成长为车间主任,“管着一摊子事儿”,也遇到了难题,“师傅赵敏去了深圳,我以前学的是做人物,遇到适合做器皿的料子,就觉得自己水平有限,做不出来。”

于是,樊军民四处拜师学艺。机缘巧合,樊军民遇到了新疆玉雕界泰斗马进贵,马进贵把很多从北京带回来的玉雕资料给他学习,在那个玉雕书籍和资料奇缺的年代,大师的指点让他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就这样,樊军民跟随多位疆内外玉雕大师,学习人物、动物、器皿等各类题材的玉雕制作,受益匪浅。“大师们各有各的精彩,从他们身上,我学习了全面的技法手段,更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樊军民说。

创作属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樊军民的玉雕之路并不平坦。

刚入门时,樊军民的注意力在技术上。“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就觉得遇到瓶颈,没方向了。”樊军民说,他开始在形式上寻求突破,尝试不同类型、不同造型的玉雕作品。

经历了从技术到形式的突破后,樊军民又开始尝试思想观念的创新。“玉雕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思想观念和创造性上。”他说。

2016年,樊军民搜集了很多玉石的边角料,领着学生做了100个刮痧板,在一次珠宝展上展出,主题为《出痧》,取“排毒”之意。“展出效果出乎意料,后来把这100个刮痧板放在网店售卖,2天即抢购一空。”

这件事给了樊军民启发。2017年,他用5000块各种形状的玉石碎片,创作了主题作品《玉碎》,取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参加了2017中国国际珠宝展。这种用当代艺术表达传统文化精髓的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作品,在展出时得到很高评价,被誉为“感同身受的艺术”“找到当代玉器新的表现可能”。

“思想的深度,是玉雕能走得更远、更高的关键。”樊军民认为,玉雕是一项传统工艺,要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要创新观念,创作出属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他正在酝酿创作的一件玉雕作品,主题与文化自信紧密相关。

培养更多玉雕人才

大半生潜心玉雕,樊军民收获累累。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天工奖”“百花杯”“百花奖”等国家级奖项。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疆玉雕第三代传承人,他把自己的绝技绝活和多年玉雕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如今,他已经培养出3位中国玉雕大师。

2004年,新疆职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设立宝玉石鉴定及加工专业,开启校企联合办学模式,2012年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成立了新疆和田玉文化学院,樊军民担任院长。平日里无论多忙,他都要抽出时间到工作室,手把手指导学生,修改学徒作品。

据统计,新疆职业大学宝玉石鉴定及加工专业从设立至今,已培养学生1000人左右。“我们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选出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大师工作室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发展。”樊军民说。(记者 李春霞)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厚植乡风文明,平安产险医疗健康下乡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