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漳浦:千年古县的文明密码是什么?

位于漳浦县城的黄道周讲学处

漳浦:千年古县的文明密码是什么?

漳浦孔庙

11月9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浦文庙西侧的教育廨内传出一曲曲动人的民乐,乐曲用二胡、古筝、琵琶、洞箫等乐器合奏,时而激浪拍岸,潮水涌动,时而钟鼓声声,渔歌悠悠,细细述说着漳浦这座千年古县的历史故事。

文物点级别和数量为全省之最

漳浦的人文历史、风土民情“密码”就藏在漳浦县博物馆里。在这里,从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追溯起,到晋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一件件文物仿佛引领着人们穿过时光隧道,去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鹿溪流域三十多处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小燧石、水晶石刮削器、石钻可以看出,早在旧石器晚期,漳浦地区就有人类的活动,但是史书的记载表明,漳浦是一块晚熟的土地。”漳浦文联副主席陈建新说,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上奏朝廷《请建州县表》获得恩准,于泉潮间增置漳州,漳浦附漳州为县,并一度成为漳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332年来,“漳浦”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改变。

从唐建县伊始,中原文明与闽越古文化的融合,奠定了漳浦丰厚的文化底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自宋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在县城有始建南宋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浦文庙、城隍庙、县城武庙等。进入明代,漳浦更加繁荣,明清古建居多,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诒安堡、蓝廷、锦江楼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漳浦全县共发现文物点120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文物点级别和数量为全省之最。

“千年古县展新姿,随着滨海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高度重视。”漳浦县文化广电体育局主任李志鑫说,漳浦县先后投入文物修缮保护经费8000多万元,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之忠堂、惠堂,漳浦文庙、深土锦江楼、省级文物黄道周讲学处、黄道周墓的修缮,完成靖和浦中心县委、马坪县委机关旧址、山城峰火等一批红色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此外,还为重点文保单位安装安防监控系统,加大对全县文保单位的安防监控。

“我们将静态文化展示与活态非遗展示相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李志鑫告诉记者,如今每逢周五,漳浦民乐团都会到漳浦文庙演奏民乐,文庙内还定期开展剪纸、书法等传统文化教学,重现昔日盛行的讲学之风。接下来,漳浦将在千年旧县衙规划建设闽南文化展示馆,将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结合起来,在传承和保护中创新、发展,提高品位和格调,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漳浦人书写了“敢拼会赢所向无前”的传奇

“漳浦是一块不乏精神力量的土地,一千多年的历史,为这个地方积淀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用‘所向无前’这四个字来概括漳浦精神。”陈建新说,正是因为有了“忠孝两全”(朱熹语)高登、“一代完人”(乾隆语)黄道周、“两代帝师”蔡世远、蔡新、“筹台宗匠”蓝鼎元等历代先贤的智慧和努力,漳浦文脉才显得尤为丰厚与深邃。

在宝岛台湾,早在唐朝就留下漳浦人的身影,最有名的要数石榴车本人吴沙,在嘉庆年间带领部分漳浦人开发宜兰,被称为“开兰始祖”。现在2300万的台湾同胞里,漳浦籍人口占200多万。

而在外敌当前,需要漳浦人担起社稷道义时,漳浦人骨子里侠义强悍的性格便迸发出来。高登就是这样的人,在外有女真族铁骑渡江,内有权奸当朝的北宋末年,高东溪虽为文弱太学生,却敢为天下先,奋笔直谏。黄道周更是这样的人,在明晚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激烈的时刻,他不计个人得失,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前后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职,甚至含冤入狱,表现了为国为民、光明磊落的情怀,最后他募兵北上抗清,失败被俘英勇就义。蓝理也是这样的人,清初台海风云变幻,他毅然投军,为海峡两岸统一破肚拖肠血战,所向无前,屡建奇功,他和蓝廷珍、蓝鼎元一起,被称为漳浦“蓝氏三杰”。

也许是漳浦与台湾仅隔一湾浅浅的海峡,也许是漳浦人骨子里的强悍,在宝岛台湾的开发与稳定的历史丰碑上,刻下了吴沙、林成祖、蓝理、蓝廷珍、蓝鼎元、黄性震等一批批漳浦人的名字,他们身上流动的漳浦人血液,始终有一股敢为人先的力量在搏动。一直到现当代,漳浦人时时走在时代潮头。革命战争期间,在山城点燃烽火,建立闽南井冈山——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用鲜血凝成中国民主革命、新生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念山海经,全面拉开山海开发帷幕,让金浦大地“黄土变成金”。

“为了弘扬历代先贤的精神,我们在漳浦建了首个历史名人公园黄道周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112亩,以‘玉忆如祀’为主题,用玉的品德品质来赞扬黄道周的个人品质,通过纪念与追忆突出漳浦县的人文历史文化。”李志鑫说。

漳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

同样,漳浦是艺术的,是黄道周的“漳浦体”书法敲响了明末书法的绝响,是杨玉璇的刻刀雕出了寿山石永恒而又辉煌的生命,还有那些深藏闺中而不知名的女人剪出的,是漳浦人生活的五彩缤纷。据统计,漳浦目前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项、市级以上10项、省级以上3项、国家级项目1项。

传统中原文化主流与闽越族文化余韵在漳浦这块山路阻隔的海隅交融,沉淀,消化和发展。直至今天,这里的许多民俗文化还带着诸多古文化的胎记。如闽南语,存留大量上古官方语音,被称为古语言活化石;南音,至今还保留上古时代的乐谱,被称为古音乐活化石;漳浦人婚礼时的新娘哭嫁、新婚夫妇尚头习俗,据说与陈元光推行汉畲通婚有关。

尤其是大车鼓,据说是源自中原,经陈元光南征部队改编,传到闽南,成了漳浦一带传统的民间舞蹈,生动地反映了军旅生活以及人民迎接凯旋将士的欢庆之情。其中车鼓公、车鼓婆极力扭动身姿,戏弄“王昭君”试图博得美人一笑的情节,表现的是汉人与匈奴和亲这一主题,在当时就有冰释汉畲两族隔阂的目的。

“漳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有价值的文化遗存保护下来,是个新的挑战。”漳浦县文化馆馆长张建阳说,漳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保护。首先通过挖掘整理,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记录下来;其次,保护非遗传承人群,加强传承人群培训,通过非遗进校园,在社会上开设公益课堂,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技艺,避免民间艺人出现断层。

“漳浦剪纸协会目前有10多名骨干,他们会到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常态化教学。”陈秋日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她已经培养了4代传承人。(黄如飞 黄小英 白志强 洪锦城)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