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厦门歌仔戏《侨批》浓情献演

如意(左)与日兴因布袋戏定情。 伍晋 摄

厦门歌仔戏《侨批》浓情献演

侨批成为闽南华侨独特乡愁。  伍晋 摄

14日,作为第七届福建艺术节参演剧目,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的歌仔戏《侨批》在福州大戏院上演。传统中带创新的歌仔戏音乐、写意的舞美和演员们走心的表演,让到场观众深深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

《侨批》由三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创作,是他“歌仔戏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导演是中国评剧院著名导演韩剑英。演出阵容集中了厦歌的精英力量,其中,陈志明是歌仔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庄海蓉、苏燕蓉、曾宝珠均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此外,苏燕蓉是第一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歌仔戏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侨批》的排练、演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特别邀请了台湾著名歌仔戏乐师、音乐设计柯铭峰等10名台湾演奏员参与演出。剧团希望借助新剧目的排演,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歌仔戏的发展。

在闽南语中,“信”读作“批”,“侨批”即海外华侨与家乡的往来书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2013年6月19日,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闽南人从这里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最初到达南洋的华工,只能托熟人或同乡把银信捎带回家,由此产生了专门负责传递银信的水客。水客把性命交由无常的风浪,往返于唐山与南洋,将华侨辛苦赚来的钱和倾吐感情的家信送达千家万户,同时又把家里的回信带去南洋,慰藉华侨孤寂的心灵。“侨批”因此成了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成为无数闽南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浸透着海外侨胞的汗水和血泪,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特地赶到福州观摩《侨批》的厦门资深歌仔戏迷阿诺说,用闽南人最熟悉的歌仔戏来演绎这个题材,表现闽南华侨的这份情感,特别接地气,特别能引发共鸣。

戏迷们给《侨批》点了好几个赞:侨民之间互助的大爱与日兴如意相恋的小爱交织相伴,植入董永与七仙女在槐荫树下的故事,有美好祝愿也有悲伤暗示,编剧赞;掌中木偶寓意将彼此交付对方,演绎“戏中戏”的别样人生,导演赞;舞台上彰显唐山与吕宋地域特色,还有象征难逃的“网”,舞美赞;传统曲调大胆编创,有闽味,更有生活味,作曲乐队赞;日兴、如意从少年单纯到中年沉稳的自然转变,亚香的贤惠与疯魔,王家三少的“控制欲”,阿祥的身躯残缺与精神圆满……各个角色举手投足间万分投入,演员赞!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表示,七艺节演出后,中心将结合专家与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打磨该剧,力争将其打造成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

故事梗概>>>

为赚取向心上人如意提亲的彩礼钱,黄日兴听信客头的谎言下南洋,却不知自己被卖了“猪仔”。矿工阿祥冒着生命危险护送黄日兴逃离金矿,唯一要求是后者替苦力们把银信送到家人手中,告知他们还活着。然而,用阿祥的性命换来生还机会的黄日兴,迎来的却是如意出嫁的唢呐声。黄日兴无法拒绝乡亲们的恳求,毅然再次踏上南洋之路,替侨眷们送平安信,他从此成为一名南洋“水客”,他手上的每一封信,都是苦力和家人活下去的力量。

(记者 林泽贵)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