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土陶烧制入选非遗 平度市陶艺博物馆成学生第二课堂

陶制品

土陶烧制入选非遗 平度市陶艺博物馆成学生第二课堂

陶制品《双耳杯》

土陶烧制入选非遗 平度市陶艺博物馆成学生第二课堂

制作土陶

大众网青岛11月27日讯(记者 尚超 通讯员 荣立元 崔晓语)“几乎每天都来,在学手艺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课堂上没感受的传统文化。”今天,谈到每周的土陶制作课程,平度市广州路小学学生徐怡晨颇为兴奋。最近,青岛市第五期“非遗”名录的出台,让逐渐没落的平度锔补技艺、土陶烧制等传统工艺重回人们视线,何家楼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土陶第一村”。

制陶工艺入“非遗” “中国土陶第一村”声名远播

在平度市凤台街道的何家楼村,陶缸、陶碗、陶碟等这些早已少有人用的器具依然常见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据史料记载,何家楼村制陶的历史,始于明朝洪武二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堪称“中国土陶第一村”。土陶制品小到炉盆、碗碟钵罐,大到建筑使用的砖、瓦、檐板等,覆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制陶的沿袭也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土陶文化。

土陶制作工序步骤分明,成品的完美烧制完全靠师傅经验。“土陶制作有选土、揉泥、拉坯、晾干、烧制五道程序,其中拉坯成型环节最为关键。土陶晾干、烧窑也是技术活,晾干的火候要拿准,烧窑时窑温达到800℃~1000℃左右,有时还要堵窑顶的排气孔来提高炉温。”63岁的何家楼村民张茂林从小喜欢制陶,他一边向记者展示土陶制作一边介绍,“以前,火候、温度完全靠肉眼判断,有经验的烧窑师傅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时候该闭窑。”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陶制品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张永伟常常为此心忧,“我从小就接触这些土陶,厨房里大到陶缸、小到碗碟都是土陶制品,从事土陶制作也有30年了。”为了将这门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2015年,张永伟带头创立了平度陶艺博物馆并任馆长,亲自制作土陶,开办陶艺体验班,让更多人能够感受这份传统技艺的魅力。不久前,平度市锔补技艺、七星螳螂拳、土陶烧制技艺成功入选青岛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博物馆成学生“第二课堂” 传统制陶工艺焕发新生机

每周三下午,广州路小学都要安排20多名学生到何家楼村土陶博物馆参观、体验制陶工艺。孩子们在这里听土陶故事、学习土陶制作,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我的作品,将来我还要做更多更好的土陶制品,让更多的小朋友来这里学习,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徐怡晨指着自己刚做好的陶罐骄傲地说。博物馆还与南京路小学等多所学校合作,成为孩子们的课外实践基地。

如今,土陶几乎成为何家楼村的代名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喜爱日渐浓厚,土陶的“身价”也水涨船高,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行列当中。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外交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历史大势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