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莆仙戏:蝶步平地起波澜

《踏伞行》剧照 徐聪 摄

莆仙戏:蝶步平地起波澜

莆田艺术学校老师教授《春草闯堂》。俞靓 摄

18日,莆田艺术学校一块数米见方的舞台上,一群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唱念做打。作为莆仙戏当下最重要的人才摇篮,这所学校在聚光灯外默默扮演着传承基地的角色。近两年来,在中央及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几代莆仙戏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保护非遗的大环境里,古老的莆仙戏再度泛起层层波澜

优秀新剧目次第涌现

上个月,新创剧目《踏伞行》亮相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7届省戏剧会演,获赞“惊艳”。“很多第一次观看莆仙戏的观众都说,原来莆仙戏这么唯美!”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的国家一级演员黄艳艳对谢幕时观众的热烈反应记忆犹新。这部用时一年创作的新戏获得剧目、音乐设计、灯光设计及表演等多项一等奖。

无独有偶,同在福州市凤凰剧院,仙游县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上演的《林龙江》,也有很高上座率。该剧将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对本土文化的关怀搬上舞台,力图闯出莆仙戏剧目创排的新路。

郑怀兴说,莆田向来不缺优秀剧作者。从陈仁鉴大师到周长赋、姚清水、王顺镇等名家,莆田都是福建剧本的重镇。今天,年轻人也开始崭露头角,《陈文龙》《平民县长原鲁山》《蔡襄》等剧本均出自下一代之手。它们通过对莆仙历史名人家国情怀的演绎,颂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让《踏伞行》等剧目的创排和演出如虎添翼。”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告诉记者,排练场上常能见到二三十岁的演员与六七十岁的编剧、老艺人同台排练,三班倒加班是剧团常态。最近一届省水仙花戏剧奖和省青年演员比赛,莆仙戏剧院共取得3金6银10铜,一批中青年演员正在成长。今年六七月间,剧团先是携《状元与乞丐》《三请樊梨花》及经典折子戏唱响香江,后又让《海神妈祖》遨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激发埠外莆仙人共情家乡文粹,共赏乡音魅力。

剧场外,送戏进乡村和现代文明小戏的演出活动如星星之火,莆仙戏普及有声有色。12月12日,仙游县盖尾中学近2200名师生集体放下课本,观看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春草坐轿》行当表演。仅2018年,鲤声在剧场及乡村、学校等基层单位演出93场,观众近3万人次。莆仙戏剧院开展低票价的“周周有戏”活动,更有200场戏曲活动进乡村,呈现“你方唱罢我即登台”的热闹景象。

回归传统的艺术实践

长期关注和研究莆仙戏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上个世纪莆仙戏开始组团、发展,在向外来剧种学习的过程中,剧团拓展速度快,废弃传统的步伐也很快。大量的民营剧团表演、大棚戏,让莆仙戏这个艺术流于粗鄙化,其传统几乎消失殆尽。

但在今年福建艺术节上,《踏伞行》让人看到,莆仙戏本体回归的这条路也行得通。它显示莆仙戏剧界打造精品意识的提升,也是莆仙戏曲人将工作重心放在回归传统的结果。因为,传统不是累赘,传统恰恰是莆仙戏生命力的源泉。

回归传统的灵魂在哪?吴清华的回答是——演得真。传统的莆仙戏科介(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编者注),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生命力,一招一式含大义。相对其他“以戏演戏”的剧种,莆仙戏单是程式动作就有戏。这两年,莆仙戏的创作人才、演艺人才,都往一个方向前进——原汁原味的表演程式加上传统的曲牌、锣鼓经,呈现复古而真实的莆仙戏。

“以前有个误区,以为把音乐改得新潮,就能让莆仙戏受欢迎。”吴清华说,《踏伞行》坚持用传统曲牌体,只在配器上作调整,效果反而出乎意外。

“一个傀儡介,它的表情达意完全能面对今天的观众,不用屈服于其他审美认知。我认为,莆仙戏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那一套审美去引领观众。”王馗说。

回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近年来,中国戏剧研究所几次深入莆田调查,反复地和当地文化部门做沟通,导航莆仙戏的发展方向。明确这条路后,莆田与仙游两地也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紧锣密鼓地复排剧目,挖掘传统折子戏。

2017年,有莆仙戏“戏祖”之称的《目连救母》得到抢救。这个剧目的表演中,蕴含了莆仙戏最古老的科介和曲牌。同时,传统剧目《高继祖》也得到复排并举行公演。观众在叫好时可能并不知道,距此剧首演已过去58年。《千里送》《三打王瑛》《访友》《芦林会》……40多个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折子戏,通过“师带徒”等模式,也在这两年得以重现舞台,使“看家底”的戏曲精髓不至于完全失传。

恢复自信还望继承者

但凡古老的事物,如何让它发展下去,如何走得更长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叩问。对于莆仙戏的振兴,它的未来轨迹,是沉甸甸的。

“我们一直都觉得外面的东西好,比如昆曲美、京剧流传广。其实人无我有,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黄艳艳说,这种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当下莆田戏剧界尚缺的部分。

王馗感叹,莆仙戏是可以美得让人流泪的戏剧。但对流传下来的上千出莆仙戏剧目,如何整理、如何活用也亟须行动。他指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大量的南戏音乐曲牌及傀儡介被发掘,未来能不能按照莆仙戏的表演规律,将它们原汁原味重现,是当下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莆仙戏业界应做的事。

目前,经典剧目《新亭泪》《晋宫寒月》已列入重排规划。《踏伞行》剧目则在申报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明年《踏伞行》将走进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莆田学院等高校以及北京梅兰芳剧场等地,进行20场巡演活动。吴清华认为,在演出中,剧目还将进一步雕琢。

今年2月27日,莆仙戏剧院受邀赴泉州参加古老剧种“元宵演出周”展演活动,国内几大非遗剧种面对面进行了交流。莆仙戏目前唯一的梅花奖得主王少媛说,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剧团间的交流,不同戏剧间互通有无。

身为莆田艺校的掌舵者,王少媛强调,莆仙戏的重振离不开接班人的培养,她也一直在寻找破解莆仙戏专业生源少的办法。据介绍,莆田艺校自1978年招生至今,莆仙戏专业毕业生有300余人,但仍活跃在业界的只剩50人左右,其中又以早期毕业生为主,莆仙戏的艺术舞台大有“青黄不接”之虞。

“今年学校终于获得独立办校的资格,在专业的设置上我们将增加网页设计、社会文化等专业。”王少媛希望,这样能保证从艺校出去的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专业多,客观上扩大莆仙戏苗子的挑选范围。

2019年元旦后,莆田艺术学校将举校迁至新校区,那里会有更大的练功房、更大的舞台,也会有更多的苗子待挖掘和培育,长成新一代莆仙戏传承人。(记者 俞靓)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找工作 到台江”2024年秋季高校毕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